網站首頁 星座 風水 八字 相術 占卜 解夢 測試 熱門話題 生肖運勢
當前位置:人生運勢站 > 國學 > 國學經典

漢傳佛教對思想的影響及具體表現

欄目: 國學經典 / 發佈於: / 人氣:2.13W

佛教對中國的思想文化可謂影響至深,佛教為中國的文學帶來了新的啟發,新的意境,豐富了文人的想象力,有很多經卷通過通俗的翻譯都可以純粹拿來當文學作品欣賞,其中《維摩詰經》、《法華經》、《楞嚴經》尤其為古代文人推崇。佛教大全帶大家看看佛教對我國文化思想的影響。

漢傳佛教對思想的影響及具體表現

問:佛教傳來中國將近兩千年,思想體系發展演變成十多個派別,可説是學術成果燦爛輝煌,他對中國的思想文化起過什麼樣的影響和作用?
  答:佛教各宗派學説,經過長期的研究和廣泛的弘揚,對中國思想界曾起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舉宋明理學為例,很明顯,它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了華嚴、禪宗和另一部分佛教理論的刺激和影響而產生的,這是思想界公認的歷史事實。在晚清時期,中國知識界研究佛學成為一時普遍的風氣。一些民主思想啟蒙運動者,如譚嗣同、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等學術名流,都採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來作他們的思想武器。佛教的慈悲、平等、無常、無我的思想,在當時的知識界中起了啟發和鼓舞的作用。

  問:佛教對文化藝術有什麼樣的影響,比如説,對中國文學起過什麼樣的作用?
  答: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其中如《維摩詰經》、《法華經》、《楞嚴經》特別為歷代文人們所喜愛,被純粹地為着文學目的而研讀着。我國近代文豪魯迅曾捐款給金陵刻經處,刻印了一部《百喻經》。這部經所敍的譬喻故事,常常被譯為語文體發表在今天的報刊上,作為文學作品來欣賞。佛教為中國的文學帶來了許多從來未有的、完全新的東西——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馬鳴的《佛所行贊》帶來了長篇敍事詩的典範,《法華》、《維摩》、《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小説的創作,《般若》和禪宗的思想影響了陶淵明、王維、白居易、蘇軾的詩歌創作。

  問:佛教對我國文學的發展有所影響已如上説,但不知對中國文體的變化起了哪些作用?
  答:為佛化普及的目的而盛行於古代的歌唄產生一種特殊的文學——變文,這就是把佛經內容演為便於講唱的通俗文詞。敦煌石窟發現的各種變文,都是文詞酣暢想象力都非常豐富的大眾化的文藝作品。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後來的平話、小説、戲曲等中國俗文學的淵源所自。此外還有由禪師們的談話和開示的記錄而產生的一種特殊文體——語錄體,這種樸素而活潑自由的口語文體,後來被宋明理學家仿效而產生了各種語錄。此外還有音韻學,如過去中國字典上通行的反切,就是受梵文拼音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總之,佛教在中國文學領域中的表現是豐富多彩的。

  問:建塔造像,大家知道,多數來源於佛教,佛教在這方面的藝術成就是舉世聞名的,可否請重點介紹一下?
  答:隨着佛教的傳入,建塔造像的藝術很快地便風行於中國各地。現存的上海龍華寺塔和蘇州報恩寺塔,都是在公元二世紀三國時代創建而經後人重修的。四世紀到六世紀,全國各地都有壯麗的塔寺建築。世界聞名的佛教石窟寺,如敦煌、雲岡、龍門以及其它同等重要的石窟寺——這些古代雕塑壁畫藝術的寶庫,西至新疆,東到遼寧,南到江南,都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動工的,隨後繼續了數世紀之久。在中國,塔的形式很多,大致可歸納為兩類:一類是印度式的,但也有許多變化;一類是中國式的,主要是採用中國原有的樓閣形式而建築的。研究中國建築藝術,寺塔是其中主要部分。至於佛教造像,在取材與造法上種類也很多,有石窟造像,有木、石、玉、牙的雕刻像,有金、銀、銅、鐵的鑄像,有泥塑像,有錘像,有夾像,有磚像,有瓷像,有繡像,有畫像。它吸收了犍陀羅和印度的作風而發展成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造像藝術,是我國偉大的文化遺產。

  問:佛畫藝術也很着名,都有哪些類別?
  答:佛繪畫主要是壁畫。現存於敦煌石窟中的壁畫,供給我們非常豐富的藝術和歷史的資料。值得注意的是,最初盛行的佛陀本生故事畫,發展到唐代,逐漸為“經變”畫所代替。正如文學中有變文一樣,佛畫中的“經變”,也就是將佛經中的故事譬喻演繪成圖。如敦煌石窟中的演繪《維摩經》的“維摩變”,演繪淨土經的“淨土變”等,都是十分精彩生動的偉大作品。經變畫的興起,使壁畫內容大為豐富起來,因而唐代佛寺壁畫之盛,達到極點。當時名畫家輩出,在姓名有記載的數十人中,如閻立本、吳道子等,大多是從事於佛畫的。由此可見佛教對當時繪畫藝術所起的作用。中國畫學中由王維一派的文人畫而發展到宋元以後盛行的寫意畫,則與般若和禪宗的思想,很有關係。佛教版畫,隨着佛經的刊印而很早就產生了,現在所看到的中國最早的版畫是在大藏經上面的佛畫。房山石經中有唐代的石刻線條佛畫,宋元以來的觀音畫、羅漢畫以及水陸畫等都是很流行的。

  問:佛教是否也有音樂、天文、醫藥等技藝的傳習?
  答:伴隨佛教俱來的也有天文、音樂、醫藥等的傳習。一九五五年我國發行郵票紀念的古代天文學者一行,就是八世紀初的一位高僧,是由印度來華弘傳密教的善無畏的弟子。他在天文學方面着有《大衍曆》和測定子午線等,對天文學有着卓越的貢獻。至於醫藥,隋唐史書上記載由印度翻譯過來的醫書和藥方就有十餘種,藏語系佛教中並且有醫方明之學。再説音樂,公元二世紀時,中國已有梵唄的流行。七世紀初,在今緬甸境內的驃國贈送給中國佛曲十種,並派來樂工三十二人。中國唐代的音樂中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康國樂、驃國樂、林邑樂等來自佛教國家的音樂,唐代音樂至今還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廟中。

  問:佛教主張利益眾生,不知在社會公益事業中從事哪些種類?有過哪些成就?
  答:佛教徒從事公益事業的面是很廣泛的,也是多種多樣的。如有的僧人行醫施藥,有的造橋修路,有的掘義井、設義學,有的植樹造林,這在古人記載中是屢見不鮮的。特別是植樹造林,成就卓越。試看我國各地,凡有佛教塔寺之處,無不翠枝如黛,碧草如茵,環境清幽,景色宜人。一片鬱鬱葱葱之中,掩映着紅牆青瓦,寶殿瓊閣,為萬里錦繡江山平添了無限春色。我國許多旅遊勝地,其風景自然之美與寺僧的精巧建築和植樹造林顯然是分不開的。這些事實説明佛教在中國不僅其本身發揚光大開出燦爛的花朵,而且延伸到民族文化的各個領域結出豐碩的果實。我們佛教徒應該為我們的先輩的卓越成就和貢獻感到光榮和自豪,他們不僅在佛教事業上,而且在人類文化事業上,人類友好事業上都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他們不僅翻譯了幾千卷的經論和寫下了許多不朽的着作,為中國和印度及其他民族留下了寶貴的共同遺產,而且熱心地相互傳播了各自民族的勞動和智慧的花果,從而豐富了各自民族的文化寶藏。特別是在亞洲各國的友好合作日益恢復發展的今天,我們佛教先輩們辛勤努力所做出的許多歷史業績,不但重新顯發了它的光輝,並且繼續起着新的積極作用。

  五、發揚人間佛教的優越性
  問:佛法教理,博大精深,義理幽玄,文化不高和悟解力差的人很難學習領會,怎樣才能使佛法結合人們生活實際,有益於社會道德,精神文明的建設?答:誠然,佛法博大淵深,不易為人們所瞭解接受,但也不能一概而論。佛經早已明言,大乘教理不是一般人都能信解的。佛法有淺深程度不同的各種法門,有適應各種根機的修持方法,各乘、各宗、各派都有引攝世間的教法,適合一般人的需要,是合理契機的。

  問:什麼是五乘佛法?什麼是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答: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叫五乘。其中後三種叫出世間法,教理深奧,比較難學;前二人天乘教是世間法。世間法是世人易學而能夠做到的也是應該做到的,前人名之為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主要內容就是:五戒、十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佛教認為,這類不道德的行為應該嚴格禁止,所以稱為五戒。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建立的,約身、口、意三業分為十種。身業有三種:不殺、不盜、不邪淫;口業有四種:不妄語欺騙,不是非兩舌,不惡口傷人,不説無益綺語;意業有三種:不貪、不嗔、不愚痴。這就叫十善,反之就叫十惡。

  問:不殺生戒,應不許殺好人,假使有殺人放火,罪大惡極,負有命債的壞人,這種人依法應當抵命,難道這種惡人也不許殺他嗎?答:對罪大惡極,負有命債的殺人犯,應當繩之以法。這是因為觸犯國家法律,應按法律制裁,而不是哪個人要殺他。法官雖有判決權,那是依法判決,不是法官個人的事。釋迦牟尼為弟子制戒,不許弟子們殺生害命,這是就個人説的,同時也是為了避免觸犯國家法律。佛陀從來沒有説過國家法律對壞人的制裁有什麼不對,總是教誡弟子遵守所在國的法律的。這是根本不同的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佛教講因果律時常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殺人一定要償命。這就説明了佛教是不會違反世間法律的,而是承認世間法律的。不殺生是這樣,不貪、不嗔也是這種精神,若是為國家生財,為人民謀利,這是利益眾生的事,是大好事;若是為個人貪財,為私人泄忿而害人,那就為戒律所不許。總之,假使人人依照五戒十善的準則行事,那麼,人民就會和平康樂,社會就會安定團結,國家就會繁榮昌盛,這樣就會出現一種和平安樂的世界,一種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世界。這就是人間佛教所要達到的目的。

  問:據聞,大乘佛法説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這種人間佛教,和成佛有什麼關係?答:大乘佛教是説一切眾生都能成佛,但成佛必需先要做個好人,做個清白正直的人,要在作好人的基礎上才能學佛成佛。這就是釋迦佛説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怎樣叫學佛?學佛就是要學菩薩行,過去諸佛是修菩薩行成佛的,我今學佛也要修學菩薩行。

  問:什麼是菩薩行?答:菩薩行總的來説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以救度眾生為己任的。修學菩薩行的人不僅要發願救度一切眾生,還要觀察、認識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無我的,要認識到整個世間,主要是人類社會的歷史,是種不斷髮生髮展、無常變化、無盡無休的洪流,這種迅猛前進的滾滾洪流誰也阻擋不了,誰也把握不住。菩薩覺悟到,在這種無常變化的洶湧波濤中順流而下沒有別的可做,只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樣才能把握自己,自度度人,不被無常變幻的生死洪流所淹沒,依靠菩薩六波羅蜜的航船,出離這種無盡無邊的苦海。《華嚴經》説,菩薩以“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又説,“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所以,只有利他才能自利,這就是菩薩以救度眾生為自救的辯證目的,這就是佛教無常觀的世界觀和菩薩行的人生觀的具體實踐,這也是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礎。

  問:什麼是六波羅蜜?答:佈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六種就叫六波羅蜜,也叫六度。這六度是菩薩萬行的綱領。
  問:請略解説六波羅蜜的內容和意義。答:根據佛陀的教導,修學菩薩行的佛弟子,不但不貪求分外的財物,還要以自己的財法施給別人,這叫佈施;一切損害別人不道德的行為嚴禁去作,這叫持戒;不對他人起嗔害心,有人前來嗔害惱我,應説明情況,要忍辱原諒,這叫忍辱;應該作的事情要精勤努力去作,這叫精進;排除雜念,鍛練意志,一心利益眾生,就叫靜慮;廣泛研習世出世間一切學問和技術,就叫智慧。這六種法門通常也叫作六度。這六件事做到究竟圓滿就叫波羅蜜,波羅蜜意為事究竟,也叫到彼岸,古譯為度。佛陀叫弟子依這六波羅蜜為行動準則以自利利人,就叫菩薩行。菩薩以此六波羅蜜作為舟航,在無常變化的生死苦海中自度度人,功行圓滿,直達涅盤彼岸,名為成佛。菩薩成佛即是得大解脱、得大自在,永遠常樂我淨。這就是大乘佛教菩薩行的最後結果。菩薩成佛之前,學佛度眾生,以度眾生為修行佛道的中心課題,成佛之後還是永遠地在度眾生,這就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菩薩行的人間佛教的意義在於:果真人人能夠學菩薩行,行菩薩道,且不説今後成佛不成佛,就是在當前使人們能夠自覺地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積極地建設起助人為樂的精神文明,也是有益於國家社會的,何況以此淨化世間,建設人間淨土!

  問:你對今後佛教前途的發展是怎樣看的?答:存在了將近兩千年的中國佛教,是擁有內容豐富絢麗多采的文化遺產的。論它的典籍文化,論它的成績經驗,論它的國際影響,無論作為宗教或學術來看待,中國佛教在全人類的文化發展和文明進步的歷史中都有不容忽視的地位。但是另一方面,由於過去長期的衰落,中國佛教也存在着不少的缺點和侷限。

  試論佛教對古典詩歌的影響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之大、範圍之廣、浸透之深、歷史之長,是任何一種外來文化所不能相提並論的。尤其對中國古典詩歌藝術的影響更為突出,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研究。

  西漢末年,發源於古印度(公元前七世紀)的佛教,叩開了中國的大門。從邊疆傳入內地,經過東漢魏晉二百多年的磨合,與中國的本土文化從對抗走向適應,並相互浸透。東晉以後,儘管中國處在一個動亂分裂的時代,生產力發展受到嚴重製約的情況下,但文化的發展卻處在了一個十分活躍的時期。佛教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跨地區,跨國界地廣泛傳播開來。在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條件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和儒、道兩教一樣,成為中國重要的文化支撐。中國佛教發展到隋唐,進入鼎盛時期,出現了很多有影響的佛教宗派,佛教的內容也進一步細化,內涵十分豐富。中國佛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對中國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很深的影響。我這裏想着重談談佛教對古典詩歌的影響,試圖説明中國傳統文化吸收印度文化使之融合在詩歌之中。

  中國是一個詩歌大國,詩歌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詩歌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藝術形式。在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詩歌已經達到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和思想水平,外來文化影響中國詩歌是十分困難的。我們在學習歷史文化中可以看到,任何區域文化對外來文化都有排斥性,甚至出現激烈的對抗。佛教一開始進入中國,就和中國傳統文化充滿着矛盾。不少文人排斥外來文化,還出現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大規模滅佛事件。

  但佛教文化具有很深的生命力,中國佛教憑着融攝性、創造性、協調性和適應性的特點,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一天天發展壯大起來。到南北朝時期,佛教對中國社會文化的影響已經相當廣泛,在許多方面推動中國文化的發展。隨着印度佛經的大量翻譯,人們發現了漢字的四聲。所謂四聲,就是漢字平、上、去、入四種不同的聲調。四聲的發現,標誌着中聲律理論的產生,漢字四聲的發現和聲律理論的誕生,直接影響中國詩歌的創作。一些詩人開始追求詩歌的聲律,講究詩歌的格律美,追求詩歌形式的創新。魏晉南北朝的幾百年中,中國的古體詩慢慢被淘汰,出現新的格律詩。格律詩在表現社會生活方面,在創作手法上都比古體詩靈活得多、方便得多,更容易傳播和認識。

  東晉和南朝時期,佛教對中國文人影響逐步加深,自覺不自覺地影響到自己的創作,一些有文化的僧人也開始運用詩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傳達佛理。下面我舉一例:
  在《高僧傳》的《竺僧度傳》中留下贈·答兩首詩,僧度姓王名曦,字立字,和母親相依為命。他與同郡楊德慎之女楊苕華定親,未等完成大婚,雙方的父親相繼過世。王曦經受不了這沉重的打擊,感到人生不過是一場災難,遂遁入空門,出家做了和尚,隱名埋姓。楊苕華服喪期滿後,修書贈詩於僧度,勸他還俗,修百年之好。下面是楊苕華的贈詩:“大道自無窮,天地長且久。居不顧叵消,芥子亦難數。人生一世間,飄若風過牖。榮華豈不茂,日夕就凋朽。川上有餘吟,日斜思鼓缶。清音可娛耳,滋味可適口。羅紈可飾軀,華冠可耀首。安事自剪削,耽空以害有?不道妾區區,但憐君恤後!”從這首詩中,我們看出一個少女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呼喚。她勸僧度脱離佛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她把生活之中的迷人之處都寫出來了,試圖以世俗的美好、人間的温暖來喚醒這顆靜寂的心。詩人希望戀人不要沉迷於空寂之中,自絕於世,還是回到現實生活中來,回到自己身邊來,過人間美好的生活。“不道妾區區,但令君恤後”,詩人用夫婦之倫曉其理,極盡情感,呼喚僧度的歸來,但結果又是如何呢?

  下面是僧度回答楊苕華的詩:“機運無停住,倏忽歲時時。巨石會當竭,芥子豈雲多。良由去不息,故氣川止嗟。不同榮啟期,皓首發清歌?布衣可暖身,誰論飾綾羅?今世雖雲樂,當奈後生何?罪福良由己,寧雲己恤他!”楊苕華對自己心上的戀人苦口婆心的勸阻,未起到什麼作用。此時的僧度對人生已經絕望,姑娘的美貌青春,姑娘的撕心呼喚,他都看不見聽不着,徹底拋棄了人間的美好,皈依佛門。僧度當時的心境,都明瞭地表現在這首詩中。通過詩表現佛理,這是典型的詩作。佛家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因緣和合而生,一切都在輪迴之中,人有生老病死,天有陰晴圓缺,花開花落,生滅相成。這些思想從哲學角度來看,都是十分可貴的辯證法思想,但僧度卻用這種樸實的哲學思想來説明人間的苦難,世俗實是塊穢土,不可久留,走上虛無主義的路。那人生最美好的東西是什麼呢?就是遁入寂靜的空門,過隱遁的生活。我們在僧度的這首詩中還可以看到,佛家思想和儒、道思想的融合。“不同榮啟期,皓首發清歌?布衣可暖身,誰論飾綾羅?”這幾句充滿儒道思想。僧度作為一個文化僧人,既受到中國儒道思想的影響,他又學習了佛教思想,不同思想的交流和融合,自然而然地就會影響他的作品。

  僧度皈依佛門,拋棄戀人,拋棄人生,他的目的是什麼呢?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超度。“今世雖雲樂,當奈後生何?罪福良由己,寧雲己恤他!”拋掉的是享樂,得到的是超度。佛家認為,人的享樂是短暫的,超度是無限的,不能因小失大,不能把無限喪失在有限中。所以為了無限的來生超度,他就毅然地拋棄人生。他的思想依據是什麼?業報輪迴是佛教中的重要思想,這種思想和中國傳統思想因果報應具有相同的地方。僧度十分相信這種輪迴報應,力求超脱這種輪迴,超脱輪迴的做法就是遁入空門、潛心修行。

  晉宋時期,佛教對詩歌雖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必定還是初期的,低層次的,多是一些佛理詩。所謂佛理詩,就是通過詩歌宣傳佛理,從文學觀上分析,大多數的詩價值不高,藝術性較差,真正流傳下來的也不多。佛教思想對中國詩歌產生較大影響還是到了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佛教已經在中國傳播了幾百年,中國佛教達到了高峯。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繁榮,加上歷代皇帝重視佛教,大量佛經傳入中國,譯成漢文,廣為流傳,開始出現了不同風格的佛教流派。如天台宗、三論宗、慈恩宗、華嚴宗、律宗、禪宗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禪宗。禪宗因主張修習禪定,故名禪宗。所謂禪定,就是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的精神狀態,調練心意的功夫。後來,禪成為佛教的代名詞,像禪房、禪坐、禪杖、禪話等。這時的佛教,已經滲透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人們的生活中,作為中國主要文學形式的受其影響是自然的。

  下面介紹王維的一首詩:《過香積寺》,“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峯。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香積寺是一座廟院,王維來到此地,不由想到佛教故事。在西方的一個水潭中,曾潛藏毒龍,是佛門高僧制服了它。佛法無量,佛法力大無窮,能剋制毒龍,同樣,佛法也可以剋制人間的慾念。再看一首《秋夜獨坐》,“獨生悲雙鬢,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空,燈下草蟲鳴。白髮終難變,黃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惟有學無生。”

  “人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消。”這句話可以概括王維這首詩的思想。王維中年信佛,達到一定水平,他的詩滲透了禪宗思想。秋夜獨坐,就是坐禪。秋天下着細雨,四周十分寂靜,一個老人守着油燈,靜靜地坐在那裏,感歎人生。人老了,頭髮白了,又沒有長生不老丹,生命不能永駐,時光不可挽留,自然規律,生老病死,日出日落,不可違背,可見人生實在是一場悲劇。想解脱這種悲慘世界,只有學“無生”,佛教能夠改變人生苦難的境遇。王維中年學佛,也是出於這一佛教思想,皈依佛門。王維類似表現佛教思想的作品很多,如《積雨輞川莊作》、《田園詩》、《酬張少府》、《終南別業》等。

  作為一代文人,王維有他痛苦的人生經歷。唐朝是一個文化十分繁榮的時代,出現中國歷史上沒有的文化大融合。不同的哲學流派、文學流派、書畫流派、以及雕刻、繪畫、歌舞、音樂等,都對唐朝社會產生過巨大影響。但王維這樣一個高層次的詩人,能為佛家思想所折服,可見佛教文化的魅力。我們從王維大量詩中看出,禪宗不僅影響詩人的為人處世、生活習慣,而且影響了詩人創作的審美情趣。王維的詩追求一種寧靜空寂的風格,而這種寂靜的風格,正是禪宗思想的體現。詩人把這種思想融進詩裏,增強了詩的美感,給後人的創作帶來一定的影響。

  唐朝是詩人輩出的時代,許多詩人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把詩歌創作與禪宗聯繫起來,創作了大量充滿禪宗思想的作品。當然,唐代也有一些反佛教的詩人,如杜牧就是一個。因為中後唐佛教惡性發展,引起文人的反感,他的《江南春》就充滿反佛思想:“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杜牧是諷刺當時的寺廟過多,造成大量財產浪費。杜牧雖然諷刺寺廟過多,佛教過濫,但也寫過一些讚美佛教建築的詩句,像《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宮歸京》中的“九華山路雲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橋,”還有《念昔遊三首(其一)》中的“秋山晴雨閒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這都表明杜牧對佛教建築是頗為欣賞的。

  歷史發展到宋代,出現佛、儒、道三教合一的傾向。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已全面滲透與哲學、文學、倫理學,以及法學領域,對詩歌的影響更為突出。許多有文化的僧人也大量寫詩説禪,大量的詩篇從追求寧靜空寂的禪境到開始追求機智活潑的禪機禪趣,追求佛教語言的選擇,追求禪宗中的理性。
  下面是黃庭堅的一首詩:《六月十七日晝寢》,“紅塵席帽烏靴裏,想觀滄州百鳥雙。馬齕枯萁喧午枕,夢成風雨浪翻江。”黃庭堅深知佛理,語帶禪機,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來。“馬齕枯萁喧午枕”和“夢成風雨浪翻江”句,馬吃幹豆秸和風雨浪翻江,看起來無甚關係,但前後聯動起來看,單藉助夢為中介物,巧妙地由此及彼,表現了詩人遁入江湖的素念。黃庭堅要求自己的詞像禪那樣無拘無束,無邊無際,變化多樣,給人以新奇,引人以遐想。
  北宋大文學家蘇軾,他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邁,獨具風格。他的詩詞創作,無不受禪宗思想的影響,他一生追求詩詞藝術的思想性、流動性和變化性,這和禪宗的“無住”“無縛”的思維方式有相同之處。我們來看蘇軾的詩:《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這是蘇軾辭別兄弟蘇轍後寫的詩。飛鴻踏雪泥是一個象徵物,這種象徵物目的是表達詩人的情感,他用抽象的事物來概括漂泊不定的人生道路。兄弟二人在這裏投過宿,題過詩,再過這裏時,“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人去廟壞,一片悽慘,如佛教經典《傳燈錄》中“雁過長空,影沉寒水”。我們從蘇軾這首詩的藝術本質上來看,是“議論”的方式,區別於前人寫詩的意象方式。人生到處知何似?是議論;飛鴻踏雪泥,又是抽象的形象,以抽象的形象表達情感和理念,這是蘇詩的追求和創造,是中國詩歌藝術上的高峯。

  蘇軾的另一首《臘日遊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更具特色:“天欲雪,雲滿湖,樓台明滅山有無。水清出石魚可數,林深無人鳥相呼。臘日不歸對妻孥,名尋道人實自娛。道人之居在何許?寶雲山前路盤紆。孤山孤絕誰肯廬,道人有道山不孤。紙窗竹屋深自暖,擁褐生睡依團蒲。天寒路遠愁僕伕,整駕催歸及未晡。出山回望雲木合,但見野鶻盤浮圖。慈遊淡薄歡有餘,到家恍如夢遽遽。作詩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後難摹。”

  這是蘇軾在杭州做官時,訪孤山的兩個詩僧惠勤、惠思而創作。蘇軾臘月天到西湖,雲和雪籠罩在西湖上空,倒影入湖水,上下渾為一體。遠山的樓台、山村都時隱時現,忽明忽滅,模糊不清;近前一看,則是“水清出石魚可數,林深無人鳥相呼”。從這四句來看,這都不是詩人對西湖自然的真實描寫,而是詩人審美情緒的一種表現。他從京城被排擠到杭州,心境不佳,寄情山水,訪山尋道,想通過這美麗的山水、清靜的寺院,來安撫自己憂傷的心境。“臘日不歸對妻孥,名尋道人實自娛。”説出詩人的主觀意緒。“出山回望雲木合,但見野鶻盤浮圖”等句,又寫了另一番景象。寶剎靈光,朦朧隱約,佛境禪心,清潔空靜與湖光山色的西湖美景連成一體,充分體現了詩人“自娛”的思想觀念。

  蘇軾還有一首《題西林壁》寫得妙:“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在京城受到排擠和流放到蘇州後,來到西山禪院,這時的詩人對人生、對社會都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題詩於禪院,開始了他哲理性的反思,又是禪宗式的覺悟。從藝術角度講,這首詩是藝術具象和藝術抽象最完美的結合;從思想角度講,詩人揭示了全局和局部、宏觀和微觀的哲學關係。可見,蘇軾的詩詞是中國文化的大發展,這和禪宗的影響不無關係。

  南宋時期,以禪喻詩,以禪衡詩,以禪入詩,以禪作詩的情況較為普遍。嚴羽的詩論《滄浪詩話》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指出詩歌創作要追求審美和思維的特殊性,這對我國詩歌創作是一個極大的貢獻。

總結:中華民族本來就是由各個民族的文化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才有了今天的中華民族,我國的文化也不應該存在門户之見海納百川百家爭鳴才能再創新的輝煌。

熱門搜索
夢見很多人來吃飯是什麼意思 夢見自己在水池裏撈死老鼠是什麼意思 夢見我追過的女孩同意我了是什麼意思 夢見公司錢財被騙是什麼意思 夢見被嘲笑是什麼意思 同日生 做夢夢到奇怪的小動物 宮室屋宇倉庫 做夢自己很軟弱意味着什麼 夢見自已穿綠褲子是什麼意思 做夢夢到花枝折斷 做夢天降黑雲意味着什麼 賀國 夢見機器冒很大的煙是什麼意思 清熱解毒 做夢家裏養了好多獵狗意味着什麼 夢到殺蛇見血 根據 妄誕 夢見自己和陌生女人做愛是什麼意思 做夢自己又兼一份工作意味着什麼 金牛座介紹 夢見當了上司的小三是什麼意思 夢見死去的父親打工回家是什麼意思 黑字 做夢老是信教的人意味着什麼 廳堂 夢見在寬大的地下洞內是什麼意思 夢見從懸崖上推大石頭落下是什麼意思 做夢自己房間有兩男妓意味着什麼 夢見逼婚並結婚是什麼意思 做夢自己脖子上的平安扣意味着什麼 夢到和女同學在學校做愛好不好 夢見小豬會説話是什麼意思 夢見別人家庭院在施工是什麼意思 彭氏 做夢假陰莖做愛意味着什麼 夢到與朋友出去玩好不好 夢到一塊肉拿回家好不好 夢到爸爸媽媽給我錢好不好 夢見好多事情特別真實是什麼意思 夢見身上衣服被火燒是什麼意思 方物 夢見失財 夢到男朋友要殺我 夢到不喜歡的人表白好不好 做夢被突襲意味着什麼 做夢別人煮豬頭意味着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