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星座 風水 八字 相術 占卜 解夢 測試 熱門話題 生肖運勢
當前位置:人生運勢站 > 國學 > 國學經典

佛法修學次第的思考詳解

欄目: 國學經典 / 發佈於: / 人氣:2.41W

佛教猶如一棵枝繁葉茂的巨樹,身上的枝葉分叉數不勝數,佛教又是一個非常善於和其他宗教相互融合的宗教,所以眾多的宗教典籍,或多或少都帶有着本地的傳統特色,那麼佛教的學次第如何建立呢,佛教大全帶大家瞭解一下。

佛法修學次第的思考詳解

佛教各大語系及宗派皆有自身相對獨立的學建構,但萬變不離其宗,其中仍有着共同的核心要素。唯有把握這些核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各宗行。那麼,佛法的核心要素又是哪些?我覺得,正是皈依、發心、戒律、正見和止觀。

  本次研討會主題為“漢傳佛教的行次第”,這是當今教界亟待釐清的現實問題。在多年弘法過程中,我深切感到,許多人雖學佛日久,但對學基本理路仍混沌無知。原因何在?正是不得要領、不明次第所致。

  佛教宗派眾多,卷帙浩繁。在萬餘卷三藏典籍中,什麼才是核心,哪些才是綱領?人們或是不明就裏,或是執此廢彼,真正對之瞭然於胸者百無一人。如是,盲瞎練也就在所難免。還有些人,雖在念佛、禪等中獲得相應體證,但對佛法缺乏系統認識,多半滯留於某個程度無法深入。須知,僅僅得到一定禪體驗,或唸佛念得稍有輕安,離成佛尚有天地之遙。怎樣斷除煩惱?怎樣契入空性?怎樣圓滿佛菩薩具備的品質?都是學路上必須逐一攻克的堡壘。那麼,又該從何處着手進行呢?

  首先應當認識,一個完整的學體系須包含哪些核心要素。換言之,把握這些要素,也就把握了佛法要領和學方向。否則,動輒八萬四千,委實讓初入門者無所適從,望而生畏。

  其次需要了解,學佛法到底要遵循怎樣的次第。不然,即使學到一些理論,卻不知其在整個學過程所處的位置,不知各學環節的遞進關係,也難以有效運用。

  此外還應明確,每個步驟該如何運用於實踐。若不掌握具體的操作方法,即使具備前兩個條件,還是難免落於空談,流於教條。

  我感覺,對於佛法核心要素、學次第、實踐方法的模糊和缺失,恰是目前多數學人行不得力的關鍵所在。當然,對這些問題的探討決非易事。佛法浩瀚,不僅有南傳、漢傳、藏傳三大體系,每一體系還有眾多宗派和分支。各宗各派,多有自身相對獨立的學建構。若另立一個,另建一種次第,充其量是在八萬四千外再增加一個,成為八萬四千零一個、零一種次第,未必有多少實際意義。

  基於此,我們需要探討的核心要素和行次第,應與任何一宗不存在衝突,並適用於一切的學。就像電腦的操作系統,必須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才能運行種種軟件,開展種種工作。若將不同宗派和行比作軟件的話,那麼,佛法的核心要素、行次第和實踐方法就像計算機的操作系統。若是系統自身存在漏洞,不僅會影響軟件運行,更將導致系統的整體崩潰。因而,建立一套完善、實用的系統,是佛教能否健康發展的命脈所在,也是我們這一代佛子責無旁貸的使命。

  一、佛法的核心要素
  佛教各大語系及宗派皆有自身相對獨立的學建構,但萬變不離其宗,其中仍有着共同的核心要素。唯有把握這些核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各宗行。那麼,佛法的核心要素又是哪些?我覺得,正是皈依、發心、戒律、正見和止觀。

  我們不妨考察一下:哪個的學可以繞開這五點?或許有人會問,為何不是其他?也不是四點或六點?原因有二:其一,作為核心要素,須統攝一切佛法。其二,作為核心要素,既應適用於一切宗派,又毋須太多,否則便不成其為核心了。

  為什麼説,這五大要素能統攝一切佛法呢?佛法有解脱道和菩薩道之分,一切宗派、非此即彼。解脱道的行目標,是開發無漏智慧,契入空性,證得涅盤,成就解脱。菩薩道的行目標,是圓滿佛陀智慧、慈悲的品質,從而解除惑業,得大自在。由此行目標,就鎖定了抵達目標的必要條件。

  1、解脱道的行
  於解脱道行而言,首先應對解脱道的目標及方法具足信心,相信解脱對人生的重大意義,相信依法行必能解脱。若缺乏這種信心,行從何談起?皈依,正是對解脱的目標(佛)、解脱道的方法(法)及引導我們走向解脱的老師(僧)生起信心,並通過如法儀式與之建立信賴、依存的密切關係,全身心歸投依靠。當我們在諸佛菩薩前發願“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時,就意味着這種關係的確立。

  但僅僅相信還不夠,進而,還鬚生起希求意願,也就是發出離心。凡夫的生命,或是隨妄流漂浮,或是被環境左右,盲目而不能自主。出離心的發起,代表着生命自覺的選擇。它不僅是解脱道行的開始,也貫穿於整個行過程,直至解脱,才是對出離心的徹底完成。

  那麼,又是什麼在束縛我們,使我們不得自在,不得解脱?那就是惑業,是無盡生命中積累的惑業妄流。受持戒律,正是止息這一妄流的關鍵。戒,有防非止惡之義,即止息不善行為,如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等,通過對自身行為的規範,降伏煩惱,止息妄流相續。

  但止息不等於斷除,事實上,妄流的力量仍在,貪嗔痴煩惱仍在,只是得不到活動機會而暫時進入潛伏期。正見,才是斷除惑業的真正利器。正見,有世間正見及出世間正見之分。通過聞思經教,能獲得世間正見,獲得辨別真妄、邪正的能力。唯有了知何為真妄、何為邪正,才能在行過程中如理取捨,斷惑證真。

  然而,聞思正見是知識性、觀念性的,和無始以來的生命妄流相比,其力量仍難以匹敵。這就必須藉助止觀,將聞思正見落實於心行,契入空性,引發無漏正見。如是,方能截斷眾流,徹底剷除惑業之根,證得涅盤,成就解脱。

  2、菩薩道的行
  菩薩道的行,同樣要對佛果及菩薩道的行方法生起信心,相信成就佛陀品質對於生命的無上價值,同時也相信,通過菩薩道的行必能幫助我們成就這一品質。這是菩薩道行者必須具備的信念。皈依,就是對菩薩道的目標(佛)、習菩薩道的方法(法)及能引導我們走向無上菩提的老師(僧)生起信心,並通過如法儀式,身心歸投,至誠依靠。

  由仰慕佛陀的崇高品質,相信菩薩精神的偉大,而心嚮往之,發起殷切的菩提心。依《瑜伽師地論》定義,此心是希望自己“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並“能作有情一切義利”。菩提心包含自覺、利他的內涵,這正是佛陀成就悲智兩大品質的心行基礎,自覺來自智慧,利他乃因慈悲。

  要言之,菩薩道行不外兩大任務:一是舍凡夫心,一是成就佛陀品質。初發心菩薩,當如何着手進行?這就需要受菩薩戒,菩薩行。菩薩行的內容不外六度,又分方便與慧兩部分。前五度為方便,依此成就佛陀的慈悲品質;第六度為慧,依聞思大乘經教,樹立正見而引發。《道次第略論》雲:“方便與慧,隨學其一,不能成佛。”説明唯有藉助方便與慧的行,才能圓成佛陀所具足的悲智二種品質。若忽略慈悲的習,將落入二乘;而不成就正見,則無法捨去凡夫心。

  慈悲與慧的習,都離不開止觀。依寂天菩薩“自他相換”或阿底峽尊者“七因果”的觀,可以培養慈悲品質;依唯識或中觀正見的觀,則能成就無漏智慧。菩薩道的行,正是通過止觀不斷長養慈悲、智慧,最終圓滿佛陀的品質。

  由此可見,無論從解脱道還是菩薩道的行來説,五大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缺失任何一點,必將成為學障礙,乃至影響佛教的健康發展。明確這些核心,我們就能瞭解一個完整學體系所應具備的基本內容,從而檢討自身行是否完備,又該如何補充完善。同時,也能幫助我們化繁為簡,直達重點,而不至在學路上目迷五色,主次不分。此外,還可解決行中時常出現的偏執現象,或以戒律為一切,或以止觀為一切,執着其一而不見佛法。

  二、佛法的學次第
  漢傳各大宗派多形成於隋唐時期,其時,行人根基較利,教理基礎也較紮實。因此,祖師大德在立宗時未將重點放在基礎建設上,而着重闡揚圓頓思想,以使上根利智者當下直契本心,立地成佛。如今時值末法,眾生根機淺薄,圓頓對多數人而言,猶如天邊雲彩,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認識學共同基礎、建構大眾化的學次第,是教界的當務之急。

  前面談到佛法的核心要素,事實上,探討學次第同樣離不開這些內容。內容相同,重點和意義卻不同。探討學次第,關鍵是要認識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之間層層遞進的關係。

  學佛首先要皈依。皈依,是佛法的根本,不皈依或不重視皈依,學便如無本之木;皈依,又是信仰的根本,對三寶是否產生依賴,對三藏教法能否信受奉行,都取決於皈依的深淺程度。因為皈依三寶,所以才能發心、持戒、聞思經教、樹立正見、習止觀。否則的話,這一切就無從談起。

  然後還要發心。發心,是對三寶具備的品質生起希求。如果沒有這份見賢思齊的希求之心,就算不上真正的佛教徒。因為這份希求,生命才會有目標,行才會有動力。所以,皈依後必須發心,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習戒律、正見、止觀。發心是行的根本,如果心發錯了,不論做什麼,都與行了不相干。

  戒律為三學之首,也是定慧之基,所謂由戒生定,依定發慧。因此,皈依、發心之後還要受戒、持戒,這是佛法行的常規。依佛制,比丘應“五年學戒,不離依止”,並在律中規定,未學戒之前不可學習毗曇。這都充分説明,受持戒律是樹立正見、習止觀的必備前提。

  正見與止觀,則是實踐佛法的關鍵。正見是止觀的眼目,而止觀則是將正見落實於心行的技術,兩者相輔相成。若無正見指導,習止觀往往不得其門而入;而沒有止觀印證的知見,又易落入玄談的誤區。從學次第看,應先學正見,再止觀。如四法行的習,依次為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也説明了這一點。依正見行,還能幫助我們糾正心行中的所有偏差。否則,皈依可能會落入,發心可能會夾帶雜質,持戒可能會流於形式,而止觀則可能勞而無功。

  雖然這五個環節是依次深入的,但並不是説,皈依完成後才開始發心,也不意味着發心後就無須習皈依。事實上,五個環節皆須解脱或成佛乃能究竟圓滿。因而,這一次第所代表的,只是每個學階段的重點。因皈依而有發心,但發心又是對皈依的深化,故在發心過程中還應繼續習皈依,其他也是同樣。所以,它們又是相互融攝的。但基本次第不能違越,否則,行同樣會出現問題。

  有些人直接從止觀禪入手,認為學教是入海數沙,徒勞無益。但沒有正見指引,究竟什麼?究竟證什麼?究竟解決什麼?就像進入車站,尚不知自己要前往何方,就冒然登上同樣不知去向何方的車。結果坐了幾年,甚至幾十年,仍是混混沌沌,不知所終。

  有些人直接從學教入手,但大經大論讀多了,往往對律儀行持等規範不再重視。而沒有戒律的防範和守護,僅依意識層面建立的聞思知見,是沒有力量降服煩惱習氣的。

  有些人直接從持戒入手,這固然重要,但若沒有正確發心,不清楚持戒的意義,持戒會變得異常艱難。如果沒有出離心,只是被動抵制五欲六塵,難度係數會很大。因為凡夫心是有粘性的,碰到哪裏就粘到哪裏,須內外結合,才能增加對治力度。而沒有菩提心的話,持菩薩戒也會困難重重,因為凡夫關心的是“我”和“我的一切”,沒有推己及人的悲心,怎能義無反顧地利益眾生?

  同樣,若對三寶沒有矢志不移的皈依之心,發心也難以長久保持。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力量從哪裏來?正是從對三寶的嚮往和信心而來。因為我們嚮往解脱,也相信自己能象佛陀那樣成就解脱,所以發出離心,斷我法執;因為我們嚮往成佛,也相信自己能象佛陀那樣圓成佛果,所以發菩提心,成無上道。

  瞭解學次第,可以幫助我們安立一條循序漸進的學佛之路,明確各個環節的重點,認識彼此相互增上的原因。當行進入某一階段時,自己能清楚地知道,這一階段需要完成的任務是什麼,對之前的學能有什麼提高,對之後的學又該奠定什麼基礎。同時,還能幫助我們檢驗並糾正不按次第學帶來的種種問題。

  而次第中的前三個環節,即皈依、發心、戒律,又是學任何繞不開的共同基礎。因為見和止觀多有宗派特點,如見有唯識、天台、中觀之別,禪的用心方法亦不盡相同。若將見和止觀比作不同的專業門類,那麼皈依、發心、戒律就是選擇專業前必須接受的基礎教育。基礎紮實了,才有能力深入專業領域。

  這些話聽來似乎是老生常談,不必特別強調,但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卻不容樂觀。從佛學院教學來看,學僧們學了各宗教理,但就是用不起來,甚至信仰淡化,道念退失。在家信徒也存在類似情況,儘管讀了很多經論,卻不重視學基礎,以為皈依太粗淺,發心沒深度,戒律已過時。結果,説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一無是處。如果説學教理的多流於玄談,那麼重實的又如何?無論唸佛還是坐禪,真正得相應者同樣罕見。多數只是在稀裏糊塗地念着,昏昏沉沉地坐着。玄談和盲,表面看來似乎是不相干的兩個極端。但問題癥結卻在一處,那就是繞開了不該繞開的核心,缺失了不該缺失的基礎。

  三、五大要素的實踐
  那麼,如何遵循這些核心要素來完成佛道行?換言之,如何將每個要素落到實處?下面,分別就各項學重點和存在問題作簡要説明。

  1、皈依
  佛法無邊,入門處卻是唯一,即皈依三寶。作為學開端,我們怎樣由此入手,不斷深化,最終由自身完成三寶品質?

  首先,是考察動機。皈依動機是否正確?是否為解脱輪迴、為成佛做祖而皈依三寶?若只為求人天福報、平安順遂而皈依,雖也能得到諸佛護佑,但只能結下一些善緣,與行、改造生命了不相干。事實上,這種信仰往往帶有、盲信的成分,不能算作正信佛子。

  其二,是獲得皈依體。皈依時是否真誠?是否對皈依對象具足信心?是否對皈依抵達的目標充滿嚮往?是否發自內心地宣誓:以三寶為身心依怙、以佛法解決生命問題並以此幫助大眾?如果皈依時發心不正確,或皈依儀式不如法,皆不能得到皈依體。

  其三,是守護皈依體。得到皈依體,並非一勞永逸,還須日後悉心守護。尤其不能違背皈依時的誓言,那就是“皈依佛,終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終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終不皈依外道邪眾”。若有違越,便會破失皈依體。

  其四,是習並強化皈依。任何心念或技能,皆須長期重複、熏習才能得到強化,皈依也不例外,決非一次儀式即可告成。所以,皈依後還須日日習,時時憶念,以此強化三寶在心目中的地位。否則,其分量自然會慢慢減弱,乃至被其他取而代之。今年以來,我在各地大力推廣皈依習,並編寫了以習皈依為中心的,包括髮心、懺悔、供養、觀察、安住、發願、等內容的共儀規,既可作為個人的日常功課,也可作為寺院帶領信眾共的常規宗教生活。

  我們對三寶的信任有多少,皈依之心就會有多強,相應的,佛法對我們產生的作用就會有多大。所以説,行能否成就,能否完成預期目標,首先取決於皈依的質量。

  2、發心
  無論是否學佛,也無論做些什麼,都離不開發心,區別只在於發什麼樣的心。無始以來,我們所發的是凡夫心,是貪嗔痴,由此造就現今的凡夫品質。當我們認識到凡夫心帶來的過患,不願再沉淪於這樣的人生,就要以正確發心進行對治。

  正確發心有二,一是出離心,一是菩提心。發什麼心行,最後便會成就什麼。此外,若發心過程中產生偏差或夾帶雜質,也會失之毫釐而差之千里,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發心代表着生命中的強烈意願,但剛發時只是一念,須以觀察不斷強化,方能使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聲聞行者希求解脱,視世間如牢獄,三界如火宅,片刻不想停留,是為出離心。事實上,出離心若能發得真切、猛利,解脱便已成功一半。為什麼現代人行如此艱難?關鍵就在於出離心不切。出離心,是對五欲六塵的出離,是對無明煩惱的出離,更是對生死惑業的出離。若出離意願至強至堅,對世間便不再有所貪戀。如是,建立於執着之上的煩惱亦將隨之鬆動、土崩瓦解。

  所以,我們要時常觀察並思維輪迴之苦,看清自己身處三界不得自在的困境。那樣,就會象獄中急切盼望獲得自由的人,一旦有機會離開,決不願在牢籠中多停留一分鐘。事實上,我們在輪迴中的處境就是如此。一旦認識到這點,對財色名食睡也就無可貪戀了。因為貪戀的結果,只能是繼續坐牢。

  作為菩薩道行者,同樣要發起出離心。不僅如此,菩薩本着對眾生的悲心,見其輾轉輪迴苦海,不忍獨自出離,而願幫助一切有情共同解脱。這種推己及人的悲憫之心,為菩提心,是成就佛陀品質的根本。正如《普賢行願品》所言:“諸佛如來以大悲為體,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菩提心的生起和強化,也要輔以相應的觀察和安住,如阿底峽尊者的七因果、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都是深化菩提心的殊勝教授。除這些心理引導外,還須受持、習菩提心儀軌,每天晝夜三次唸誦思維,不斷提醒自己:我要成就的是什麼,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但這不能只是空洞地喊幾聲口號,那是沒什麼用的,關鍵要發自內心地希求,真切無偽地發願。

  3、戒律
  戒,為正順解脱之本,亦為無上菩提之本,通過“此應作、此不應作”的行為規範,為行提供良好的心靈環境,幫助我們順利抵達解脱和成佛的目標。

  與解脱道和菩薩道行相對應,戒律也有別解脱戒和菩薩戒之分。別解脱戒,包括在家的五戒、八戒,出家的沙彌戒律、比丘戒等,為解脱道學人的行持標準。其重點在於止,通過遠離五欲塵勞、約束行為來止息妄流相續,從而降伏煩惱,趣向解脱。

  菩薩戒,則在止持基礎上增加了作持,止惡與行善並進。而菩薩戒提倡的六度萬行,既是成就無上菩提的資糧,也是瓦解凡夫心的利器:佈施可以克服慳貪,持戒可以對治放逸,忍辱可以戰勝嗔心。同時,這些善行還是考察菩提心是否成就的標準。當我們習佈施時,是否對自身所有可以毫無保留地施捨?是否對施捨對象沒有親疏遠近的分別?是否已不再執着有能佈施的我,受佈施的他?

  菩薩戒主要有梵網、瑜伽兩大系統。相比之下,《瑜伽菩薩戒》的開遮更為善巧,故太虛大師也曾大力提倡。而《梵網菩薩戒》是大菩薩境界,凡夫行持起來難度較大。在漢傳佛教界,菩薩戒被列入三壇大戒之一,故絕大多數出家人都曾受過,即使在家眾,受過菩薩戒的也相當可觀。這本是可喜現象,但令人擔憂的是,儘管那麼多人受了菩薩戒,卻往往不知菩提心為何物,亦不曾有習慈悲的習慣,只是形式上的、有名無實的“菩薩”。

  有鑑於此,我特別根據中觀、瑜伽兩大體系關於菩提心習的傳承,及《菩提道次第論》的菩提心教授編寫了受持、習菩提心儀軌,並從戒幢佛學研究所的學員開始傳授。菩提心是菩薩戒的靈魂,所以,受持菩薩戒前,應從發菩提心、力行慈悲開始訓練,具備相應基礎後,再進一步受持菩薩戒。如此,方能切實貫徹菩薩道精神,成為荷擔如來家業的真佛子。

  4、正見
  正見,為八正道之首,是一切的指南,也是漫長行之路的燈塔。因為發心不可能一步到位,持戒不可能馬上圓滿,包括對皈依的深化,同樣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此過程中,正見就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指導我們糾正心行偏差,剔除其中雜質。

  對解脱道行來説,緣起、業果的正見極其重要。生命是習慣的積累,我們做什麼、想什麼,未來生命就是什麼。所以説,在緣起的世界中,業就是一切。此外,無常見、無我見、空性見,都是學必須具備的基本認知。菩薩道的行同樣離不開正見指引,如此,才能將世俗菩提心昇華為勝義菩提心。凡夫有我、人、眾生、壽者之相,就如有限的容器,將心侷限其中。唯有空性見才能粉碎這一束縛,使有限迴歸無限,從而以平等、無我之心利益一切眾生,圓滿佛果資糧。

  那麼,如何才能獲得並鞏固正見?離不開親近善知識、聞思經教。根據多年教學經驗,我認為這個學習過程應該一門深入。現代人往往學得很雜,天台、華嚴、中觀、唯識均有涉獵。若非精力過人,上根利智,這種學習多半淺嘗輒止,似乎什麼都知道一些,但只是“知道分子”,連繫統知識尚未形成,何況正見?我覺得,多數人在一生學中,只需具足一宗正見即可,或是無常見、無我見,或是唯識見、空性見。將一種武器練習純熟,得心應手,照樣可以殺敵制勝、勇往直前。

  但建立於意識層面的聞思正見往往很粗糙,因為思維會有很多誤區,如何使之趨於精確?一是通過師友間的相互辯論、彼此切磋,使認識中的盲點和問題暴露出來,從而去蕪存精,提高純度。一是通過禪獲得實證,因為佛法精髓無法以語言完全傳遞,那些不可言説的部分,唯親證乃得究竟,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5、止觀
  止,為禪定異名,梵語奢摩他,又名三摩地,包括有所止和無所止。小乘禪觀偏向有所止,即有止的對象。而禪宗及藏傳佛教大圓滿、大手印的行,則屬於無所止,通過特定方法直接契入空性並將心安住於此。梵語毗婆舍那,漢譯為觀。包含觀照、觀想、觀察幾個層面。

  許多人誤讀禪宗,將止觀的習片面理解為無分別。我覺得,這是造成禪教對立的主要原因。如是,因為不重經教而缺乏聞思正見,又無善知識把手提攜,造成多少禪和子的盲瞎練。

  無分別的禪,是無之,乃無分別智契入空性時的禪,並非普通禪者所能把握。因為我們現有的心行基礎極不穩定,且建立於顛倒認識之上。若直接從無分別入手,如何調整錯誤觀念及顛倒心行?所以,必須以有分別的觀為前提,使心從顛倒狀態中擺脱出來,乃能進入無分別的禪。

  同時,止的習也必不可少。止,雖是佛教與外道的共法,卻是觀的重要基礎。漢傳佛教中,觀的理論非常豐富,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能實際操作?正是由於長期以來對止的忽略。若能具備止的基礎,再以正觀照破我法二執,契入空性就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遙不可及了。

  除禪宗所説的無分別、無造作的用心之外,有分別的觀也不可或缺,如觀察、觀想,都是很好的行方式。好就好在,即使沒有禪定基礎的普通人也能得起來。可以説,能夠正常思維的人就能觀察;具備想像力的人就能觀想。當然,觀察和觀想雖對學人要求不高,但也必須具備相應的聞思正見。如是,才能通過如理思維或觀想,安住於正念正知中。對於學習教理者,多運用觀察,通過思維所學法義來調整心行,是非常好的學結合的方式。

  四、結説
  綜上所述,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不僅是佛法學的核心要素,也是貫穿始終的學次第。把握這五大要素,也就把握了由學佛至成佛的關鍵階段。同時,它們又象長養萬物的大地,是一切學得以確立的共同基礎。若能對之引起重視,並真正落實於心行,那麼,不論我們學佛的起點是高是低,根基是利是鈍,進步是快是慢,都是在一步一個腳印地向終點邁進。這不但對於個人學意義重大,更是漢傳佛教在當今社會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

總結:看來學佛的典籍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個人能夠穩得住自己,能夠將最基本的戒條做到,從最容易做的事情入手,這樣才能更好的體悟佛法。

Tags:修學 佛法
熱門搜索
201659 夢見親女鬼是什麼意思 做夢夢到女人蛆蟲滿地 做夢做魚吃但是魚肉都碎了意味着什麼 夢到牽狗散步好不好 夢見殺人會是什麼意思 價高 夢到男孩光身好不好 做夢烈日下曬被子意味着什麼 做夢夢到磨米穀 做夢男友生氣從有蟲的水游上岸意味着什麼 夢到冰糖雪梨照片好不好 在世的母親死了 日籤 解夢被老師罵好不好 童話 夢到自己頭髮上有好多蝨子好不好 生肖虎跟生肖鼠 夢見將要成為墳墓的地久是什麼意思 八字六親祕決錄 夢見紅木門窗是什麼意思 夢見自己摔東西是什麼意思 解夢外婆家好不好 夢見我出軌了是什麼意思 做夢給馬接生意味着什麼 乞巧七夕的習俗 夢到自己找鞋子好不好 夢到心臟被取出來好不好 生了雙胞胎男孩 夢見車子失控是什麼意思 夢到別人有很多現金好不好 做夢夢到光個身子洗澡 解夢三股叉好不好 夢到被一羣人打被人罵好不好 做夢親戚在我家喝酒意味着什麼 做夢別人送我白鞋意味着什麼 做夢自己身上沾滿異性經血意味着什麼 做夢比武把人刺傷流血意味着什麼 夢見死人送地方是什麼意思 夢到別人的手錶好不好 夢見在海邊騎馬是什麼意思 夢到自己沒錢用了好不好 做夢地上存水意味着什麼 別人摔死貓 做夢摔下去可高了意味着什麼 夢到上樓梯而後又下樓梯 做夢家鄉的山水變成了新的意味着什麼 夢到一直貓朝我笑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