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星座 風水 八字 相術 占卜 解夢 測試 熱門話題 生肖運勢
當前位置:人生運勢站 > 國學 > 國學資訊

文房四寶之硯的歷史

欄目: 國學資訊 / 發佈於: / 人氣:2.05W

曾經,寫字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洗了手,鋪好紙,研好墨,端好筆,方才能落字。現在,人們對寫字可不那麼講究了,寫字的工具也早由各種使用便利的筆代替了毛筆。甚至,更多的人更習慣敲鍵盤。不管怎麼説,文房四寶——筆墨紙硯都曾在我國歷史上有過長期的輝煌,想來都能聞到令人清靜的墨香。
今天讓我們來瞧瞧書法文化之硯的歷史吧!



根據史料記載,硯在漢代以前稱作“研”,從漢代開始才改稱為“硯”。

文房四寶之硯的歷史

(一)秦漢時期的硯
硯是文字產生之後,隨着文字交流的頻繁和書寫中其他工具(如墨、毛筆)的出現而形成的。1975年湖北省雲夢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硯、墨,是迄今發現的我國最早的書寫硯和人造墨。該硯用鵝卵石打磨成圓餅形,沒有一點紋飾雕刻,旁邊附有杵棒。質地比較粗糙的墨錠為圓柱形,要用杵棒助研。

硯的顯著發展是在西漢時期。西漢硯大多為配置有精緻木盒或彩繪漆盒的長方形石硯。從此,硯逐步從實用性的書寫工具中脱胎,步入了工藝品的殿堂,玉硯、漆硯、陶硯應運而生,成為漢代人們社會地位和財富的標誌。但這時的銅硯並非是銅質硯,而是在精美的銅硯盒中嵌硯石。

東漢時期,硯的發展出現了明顯的轉折點。在造型上大多為圓形、三足、有蓋,有的還附有磨石,其工藝水平較以往有明顯的提高,在裝飾上採用了透雕、浮雕相結合的手法,三足和邊沿及蓋還常常刻有動物圖案的紋樣,如雲龍、鳩鳥等。但從實用的角度看,秦漢時期的硯從質到形都還沒有達到成熟的程度,仍處於初創的階段。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硯
魏晉南北朝到隋統一的三百餘年中,瓷器大量出現,替代了昂貴的銅、漆器。圓形三足的青瓷硯,成為魏晉南北朝硯的主要品種。

瓷硯在三國開始流行,其形狀一般是圓盤形,下附三足,足一般呈獸蹄形。三國以後,青瓷的生產增加了堆塑捏塑等新的工藝,特別流行以動物的形象為瓷器的造型。

這一時期,除青瓷硯外,陶硯繼續存在。同時,帶有突出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格的北方雕刻方形石硯開始出現。其中,尤以北魏石雕刻最精美。

(三)隋唐時期的硯
隋唐時期,瓷硯更加盛行,除了圓形三足硯外,出現了多足硯。

唐代除瓷硯外,出現了端石、歙石等著名專用硯材,紅絲石和澄泥也相繼成為制硯的材料。此時,制硯工藝迅速發展,誕生了我國的四大名硯。

唐代硯較典型的是箕形有足硯,一端呈圓(或方)而窄,一端平而闊,開若簸箕。硯底一端用足支撐,有單足、雙足、梯足;又因其像“鳳”字而稱為鳳字開硯。

紅絲石在唐代曾經名重下,產地在山東青州,其色彩豔麗,品種多樣。這時,人們開始對優良的石材有研究。唐代的大書法家柳公權在《論硯》中認為:“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重端、歙、臨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宮銅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絳州位於山西省新絳縣,是“澄泥硯”的產地)。

從收藏角度看,銅雀台、未央宮瓦硯也不失為古硯中有收藏價值的品類。

唐硯還有從隋代繼承下來的圓形多足的辟雍硯,其硯下部多圓足相連,足部明顯突出,一般有紋飾。

中唐以後硯呈現出一派繁華景象。從質地上看,有石硯、陶硯、瓷硯、銅硯、鐵硯、漆硯、玉硯等,不僅品種多,式樣繁,而且製作、樣式也比秦漢六朝的精緻。

(四)宋元時期的硯
唐向宋的過渡時代—五代雖然時間不長,但文房用具被宮廷重視。南唐國主李璟首次在歙州設置了硯務官,專門管理開石和歙硯的製作,向王府提供精品,大大提高了硯本身的地位。加之桌椅的進一步普及,人們寫字作畫逐漸形成了伏案的習慣,於是有足硯逐漸退出歷史舞台,無足的平台硯代之而起,硯的形制發生了重大變化。

宋代石硯日益普及。這時硯石的開採除了青州紅絲石、紫金石、端州石、歙州石之外,又相繼開發了淄州金雀石、唐州紫石、宿州樂石、登州石、戎石、瀘州石、蔡州白石、東州褐色石、太湖石、淮山石、明州石、灘哥石、成州慄亭石、石鐘山石、潭石、夔石、永嘉觀音石、浮蓋山仙石、歸州綠石、高麗石、柳石等等。

宋代人對石硯的色彩、紋理產生了極濃厚的興趣,甚至成了一種追求。據史料記載,名貴石硯本身固有的色彩使人們越來越珍視,越來越覺得神祕。

宋代石硯的造型趨於多樣化,其式樣一掃漢唐硯圓形三足和箕形的單一風格。自此石硯一統天下,造型呈現多樣化。宋唐積《歙州硯譜》就記載有端樣、月樣、圭樣、蓮葉樣、古錢樣、外方里圓、蟾蜍樣、琴樣、辟雍樣、鳳字樣等40種之多。端硯的式樣也有太史硯、蘭亭硯、鳳子硯、石渠硯、長方硯、雜形硯等。宋硯輪廓外形樸素大方,實用雅觀,其主要樣式是抄手硯。所謂抄手,是可用手抄硯底攫取,體積較小而得名。

從宋代開始,“四大名硯”相繼確立了自己不可動搖的地位。宋蘇易簡《硯譜》指出:有四十餘品,以青州紅絲石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為第二,歙州龍尾石為第三,甘肅洮河石為第四。後因紅絲石脈斷而開盡,被澄泥硯所代替,於是自明代起,“四大名硯”成了“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

宋代硯有十分突出的文人氣息。始於秦漢的硯銘,內容多記載紀年、物主姓名身份、石硯的名稱等等。而唐宋帶的硯銘有了文采,有些還有思想性。如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在他的一方端硯背面刻有銘文:“潤比德式以方繞,玉池注天潢永年,寶之斯為良。”宋代大文豪、大書法家蘇東坡收藏了多方石硯,方方都有溢美詞於其上,如“其色温潤,其制古樸;何以致之,石渠祕閣;永宜寶之,書香是託。”又如:“以此進道常若客,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不僅有對硯的評價和珍愛,而且還有自勉、自策或自嘲的含義。此時,鐫刻硯銘已蔚然成風,特別是名貴石硯都要鐫文於其上,成為鑑別宋硯的重要依據。

(五)明清時期的硯
明硯的製作和工藝裝飾指導思想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其功能由實用為主轉變為以藝術為主,成為文人墨客的收藏品。

明代制硯,依然以端石、歙石、洮河石為貴。此時,由於端石的開採一直未停止過,而歙石的開採規模很小,洮河石因水深難取,所以端石的聲譽日隆,名氣越來越大,被推為諸硯之冠。明代成化年間,由於端石水坑的開掘,發現了許多更美的硯石,如青花、火捺、焦葉白、冰紋、魚腦等等。明人雕硯風格端莊厚重,紋飾簡潔,優雅精緻。隨形硯(異形硯)生動活潑,開創了追求風韻的文人硯雕的先河。

清代是硯石製作的輝煌時期,所用的硯材除延續前代著名硯材外,還出現了水晶、漆砂、翡翠、象牙、玻璃(舊稱“料器”)等質料,其中一些是不能夠研磨的。清代硯注重靈巧,又大又厚者非常少見。

清代硯雕吸收了石雕、牙雕、木雕和漆雕的長處,圖案多種多樣,有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川日月、歷史典故、人物故事、名家書法、印章銘刻等等;圓雕、深雕、鏤空雕、浮雕、淺浮雕、陰刻等多種雕工手法交錯運用。

清代還出現了一些新型的硯材,如康熙時期的松花江石青綠秀嫩,為宮廷寵物;江南盧葵生的漆沙硯,體積輕盈。

由於雕硯技藝的日新月異,明清對硯石的審美情趣越來越高,對硯石的評判越來越考究,硯已從實用轉為藝術欣賞和收藏對象,整理硯史,研究硯石和硯雕藝術的許多著述先後問世,僅流傳至今的就不下三十五種,如:明曹昭《古硯論》、張應文《論硯》、清黃欽阿《端溪硯史匯參》、吳蘭修《端溪硯史》、朱彝尊《説硯》、曹溶《硯錄》、餘懷《硯林》、朱楝《硯小史》、計楠《墨餘贅稿》、《端溪硯坑考》、金農《冬心齋硯銘》、高兆《端溪硯石考》、于敏中《西清硯譜》等。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