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星座 風水 八字 相術 占卜 解夢 測試 熱門話題 生肖運勢
當前位置:人生運勢站 > 民俗 > 風土人情

關於聊城民間傳説,你具體瞭解多少?

欄目: 風土人情 / 發佈於: / 人氣:3.2W

每個地區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時間的流傳,每個地區的民間傳説故事有的會一樣或者類似,有的則是完全的不一樣。那麼關於聊城的民間傳説,你瞭解多少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往下看看吧!

關於聊城民間傳説,你具體瞭解多少?

鳳凰城的傳説
  聊城民間故事關於聊城鳳凰城的傳説聊城也稱“鳳凰城”,因為聊城古城池位臵和佈局狀若鳳凰,故素有“鳳凰城”之稱。對此,還有一個傳説:傳説,聊城一帶原是一片梧桐林,住着一對鳳凰,統率着林中百鳥,過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年發大水,東海一條惡龍來到此地,驅走了鳳凰,使這一帶變成了一片汪洋,人們叫它東州湖。地方官見湖波盪漾,周圍林茂花繁、景色優美,便想在湖邊建城,但工匠們感到工程艱難,均不敢承擔。

這時,來了兩個人,一個叫王東,一個叫王昌,他們自告奮勇,願意承建。原來這兩人就是被惡龍趕走的那對鳳凰所生的兒子。王東、王昌建城,鳳凰率百鳥送來木石用料,不長時間,一座雄偉的湖城建成了。

人們為了紀念鳳凰在建城中的功績,便將該城起名為鳳凰城。後來,東海惡龍又興風作浪,企圖摧毀新城。此時,王東、王昌即力戰惡龍。惡龍逃往東海,扒出一條水道,引海水來灌城。為救鳳凰城的百姓,王東、王昌兄弟二人鑽入水下,用身子堵住了水道。人們為感謝兩兄弟獻身保城救眾的高尚品德,便將鳳凰城又改名叫東昌城。

聊城鬥虎屯的傳説
  距聊城西北30公里,有一個小鎮叫鬥虎屯,在這裏流傳着“小牛鬥老虎”的傳説。在很久以前,這裏住着一户趙姓人家。,趙員外家裏養着一輛馬車,三頭黃牛,還有四個幫工的夥計。這是一個深冬季節裏少有的暖和天。趙員外吃完晚飯後,照例到院子裏進行每天必須的巡視。他來到畜圈內,發現自家的小黃牛渾身是汗,還粘着滿身的草屑和泥土。問正在給牲口添草料的老李:“這牛犢子怎麼弄的,一身汗,還粘那麼些草末子?”“不知道!”“兩天了都這樣,還特別能吃。”老李回答後又添了一句。“是不是誰家抓它幹活去了?”

趙員外又追問着。“不象!它身上沒有套印。”趙員外聽罷,走上前仔細地打量着心愛的小黃牛。這是一頭快滿一歲的牛犢子,四肢健壯,牛頭碩大,瞪着兩隻銅鈴似的大眼睛,一邊吃草一邊呼呼地喘着粗氣。渾身上下除粘着草屑和泥土之外,絲毫看不出繩套磨擦的痕跡。右肩胛有一處刮破的傷口,還在滲出血絲。“是不象拉套的樣兒。那它幹啥去了呢?”帶着滿腹的疑問,趙員外回到了上房。睡覺時也滿腦海都是牛犢子的事,折騰了大半夜,也百思不得其解,遂決定明天弄個明白。第二天,吃飽喝足的小黃牛出大門就往東山坡走去。趙員外遠遠地跟在後面想看個究竟。過了一道小山樑,他看見了自家的牛犢子,正在山坡下一塊比較平坦的地方向四下張望,好象在尋找着什麼。趙員外正要往前走,突然感到渾身發冷、頭皮發炸、汗毛直豎。再一看,小黃牛面對的山坡上,下來一頭斑斕猛虎。他只覺得眼前一黑,坐倒在雪地上。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一聲虎嘯把趙員外驚醒。他稍微定了定神,勉強往前爬了半步,借一株灌木叢掩藏着身體,向下看去。只見小黃牛與猛虎正在激烈地搏鬥着。老虎長約六尺,用四爪和利齒還有那粗長的尾巴,輪番向小黃牛發出攻擊。小黃牛也不示弱,圓瞪着一雙牛眼,嘴裏吐着白沫,充分利用它那雙尖利的牛角迎擊着老虎。三丈方圓的鬥場內全部露出了枯草和黑土。

趙員外很想回家取來獵槍助牛一臂之力,無奈雙腿不聽使喚,掙扎了幾次都沒站起來。牛和老虎還在激烈地搏鬥着,虎來牛往,不相上下。仔細看那老虎,雖然身長六尺,肚子卻非常癟,威風也不足,顯然是餓急了才打起牛犢子的主意。再看小黃牛卻精神十足,毫不畏懼,仰起一雙牛角,時常向老虎發起主動攻擊。漸漸地老虎有些支持不住了,極力地躲避着一雙牛角,可還是被牛角挑起來甩出去幾次。終於,老虎向牛撲了一下,趁牛躲避的機會,向來處逃走。這時的趙員外才覺得渾身冰涼,內衣已被冷汗濕透。抬頭看了看太陽,已經偏西。想下坡去把牛犢子趕回家,又渾身乏力,只好自己慢慢地往回走。一邊走一邊想辦法,一直到家也沒想出什麼好辦法來。過了一會兒,牛犢子回來了。趙員外仔細察看小牛的身體,除了滿身草屑和泥土外,又多了幾條淺淺的傷口。一陣痛惜湧上心頭,撫摸着牛頭,眼淚差點兒掉下來。回頭告訴老李:“給牛犢子帶上籠頭。”老李找來一根舊籠頭,把小牛栓在槽頭,它很不情願地掙了幾下,才吃起草料。第三天早晨,養足精神的牛犢子掙斷了籠頭,又奔東山坡而去。趙員外訓斥了老李幾句,埋怨他沒把牛犢子栓住,又想叫兩個夥計帶上獵槍去趕走老虎。

轉念一想,還是保人更重要。並嚴令誰也不許去找。這一天,趙員外更是不好過,在家裏坐立不安,想去看看又害怕。好不容易熬到小牛回來,才算放心。急忙去察看牛犢子的傷,竟然沒有發現新傷!又是一個不眠之夜,總算被趙員外想出了辦法。天剛朦朦亮,趙員外來到畜圈,告訴老李:“給牛犢子多加點兒料,讓他吃飽!”又親自找來兩把尖刀、兩根牛皮細繩。等小牛吃飽後,用牛皮繩把兩把尖刀分別綁在牛角上,又往牛皮繩上澆了一些温水,乾透的牛皮繩被温水浸泡後漲緊,就把兩把尖刀牢牢地固定在牛角上。告訴老李吩咐家人不要出大院,又叫上兩個年輕夥計每人拿一把獵槍,自己插了一把“腰別子”(小型獵槍,用於自衞)。三人尾隨着小黃牛,來到趙員外第一次觀戰的地方,分別隱藏好。趙員外簡單説了牛與虎鬥的經過,一再囑咐兩個夥計,看到老虎後一定要沉住氣,不能亂開槍。此時老虎還沒到,小牛朝着老虎出現的方向張望着。等了一會兒,似有些不耐煩,就用嘴撕角挑着鬥場中的灌木叢,好象在清除鬥場中的障礙物,又好像是生死決鬥之前的熱身。在一陣山風中老虎出現了。小黃牛已瞪圓雙眼準備迎戰。一場激烈地牛虎大戰又開始了。老虎多次企圖繞開牛角進攻小牛的後部,小牛也極力跟老虎兜圈子,保護着尾部。老虎充分利用尖牙、利爪和粗尾的功能,發揮剪、撲、掃的技巧,想把小牛臵於死地。鬥場中雪粒泥土四濺,空氣也好象縮緊了。

趙員外看了一眼兩個夥計,見他們已抖作一團,無力舉槍助戰,只好重新關注鬥場。又經過幾次牛來虎往的拼鬥,老虎進攻的威力已是大不如前了。可能是連日的拼鬥消耗體力過多,又獵不到食物補充,有些力不從心,守多攻少。過了一會兒,老虎再次發威,騰空向小黃牛撲去。這可能是它以進為退的最後一擊。只見小黃牛後腿屈前腿蹬,頭一抬往後一挫,準備躲開這一撲,沒想到卻造成對老虎的致命一擊。老虎因為乏力騰起的高度低了一些,牛角上綁着尖刀又比平時長了一些,兩把尖刀刺入虎腹,被虎撲的慣力向下劃過。

老虎慘嘯一聲,鮮血四濺,重重地摔落在小牛的背後,掙扎了幾下沒能再站起來。急忙轉過身來的小黃牛見老虎躺在地上,又衝了過去,雙刀插入虎身,抬頭一甩,又把老虎甩出去四五米遠。這次老虎已是一動不動了。看到這時,趙員外和兩個夥計才長長的出了一口氣,互相攙扶着向鬥場中走去。

鐵塔的傳説
  鐵塔,是東昌府的三大寶之一。它以峻崇渾樸,莊嚴巍峨的身姿,屹立在古運河邊的原護國隆興寺內,與光嶽樓相輝映。它的修復,為魯西的這座文化古城增添了不少光彩。這座距今千年,高逾十米的鐵塔是怎樣鑄造起來的呢?有這樣一個傳説:當初在鐵塔鑄到第六層時,卻無論如何沒法再鑄了。

原因是:爐子太小,架子太高,溶化了的鐵水到不了上邊就涼了。可往上還有七層要建,這可怎麼辦呢?寺裏的方丈悟性禪師急得團團轉,工匠們更是個個心焦火燎,一籌莫展。正在這時,不知從哪裏來了一個小打爐的白鬍子老人,他圍着鐵塔,這邊看看,那邊瞧瞧,有時搖搖頭笑笑,有時又嘟嘟囔囔。有人問他:“你買賣不做,老是盯在這裏幹啥?”他扭扭臉説道:“我也是幹鐵活的,同行看看還不行?”方丈看出這老人儀表不凡,便邀他到寺裏喝茶。這老頭也不客氣,進屋蹲在了正座上。

方丈給老人敬過茶,説道:“老師傅,這修塔的難處你也看到了,你能不能給出個主意,想個辦法?”老人笑着説道:“我這土屯脖子了,還中用?”話語一落,轉眼不見了影兒。方丈驚異一陣,恍然大悟道:“哎呀,我可真糊塗,這不是上仙來此點示造塔之術麼!”按照白鬍子老人點示的辦法,鐵塔的上層建造,採取用土逐層屯積、在上面化鐵澆鑄的辦法,十三層塔體很快便建成了。當時有人説,那白鬍子老頭,是天上的太上老君下凡,可後人誰也沒辦法作此考證。

堠崮冢的傳説
  出聊城城區向北坐汽車沿着聊(城)臨(清)公路走到東昌府區北30公里處鬥虎屯鎮堠崮村附近,可以看到道路西面有座巍然屹立的土丘,它高二、三十米,佔地面積千餘平方米,當地老百姓都叫它“冢子”,也叫“堠崮冢”、“青龍山”。千百年來,人們不知其到底是何人所建、有何作用。有的説是大禹治水時期用大印鎮住了一條青龍,有人説是一個皇帝的陵寢,也有的説是漢武帝修建的軍事設施。其中流傳最廣的傳説叫“虛糧冢。”據説,歷史上的春秋時期,諸侯混戰。

晉、齊是當時的兩個大國,晉國仗勢強盛,想打敗齊國,稱霸諸侯。當時的聊城一帶處於兩國交界處。於是晉發兵偷襲齊國,幷包圍了齊國的西部城池。晉國的兵將猛打猛攻,齊國的軍民團結一致,英勇抗敵。因此兩國相持多日,但不分勝敗,雙方都傷亡較大,轉入相持階段。當時齊國城內,糧草殆盡,補給困難。於是晉國轉變進攻策略,想等齊國糧草吃完,自行撤退,不戰而勝。於是在齊國城外安營紮寨,等待時機。齊國一個謀士識破了敵軍的陰謀,將計就計,號召城內所有軍民,男女老少,連夜突擊,凡能搬磚運瓦、提籃的人都上了陣,送磚運土,並派出部分士兵裝成運糧隊伍,麻痺晉軍。軍民團結一心,很短時間就堆起一個大土堆來,再在上面放上一層糧食,把個大土堆全部封蓋起來,第二天掛出了“米糧堆”三個大紅字的牌子,在四周還寫上了“防火防盜”四個大字,非常顯眼;又馬上修書一封,寫下了十年戰表,叫使者給晉軍送去。

晉國將軍一看心裏納悶,於是派探子前去偵察,他們向齊國一望,倒吸了一口涼氣道:“原來如此!齊國有這麼一大堆糧食,十年一粒不收,也沒有問題呀!”他們想到這裏,無心戀戰,只好把兵撤回。晉國撤兵後,齊國的軍民安家樂業。後來,齊國的謀士為英年早逝。為了讓人們記住這位謀士的智慧,齊國的君王下令把謀士的英靈葬在虛糧堆上。同時也把這虛糧堆正式命名為“虛糧冢”,成為永流千古的一座無字豐碑。

小結:聊城民間的故事傳説,總給人有點聊齋傳奇的感覺,但其實聊城和聊齋並沒有什麼聯繫。不論是鳳凰城的故事或者是鐵塔的傳説都是當地的一些傳説,因為我們都是無從的考證這些故事的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