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星座 風水 八字 相術 占卜 解夢 測試 熱門話題 生肖運勢
當前位置:人生運勢站 > 民俗 > 建築民居

布依族過小年是什麼時候 有什麼習俗

欄目: 建築民居 / 釋出於: / 人氣:1.56W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的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有著自己的語言,通用漢文,布依族主要是以農業為主,他們的祖先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種植水稻,所以有了水稻民族的稱號,主要分佈在貴州、雲南、四川等地。一起看看布依族怎麼過小年

布依族過小年是什麼時候 有什麼習俗

布依族把六月六稱為“過小年”,又稱“敬盤古”。相傳很久以前,布依族的始祖名叫“盤古”。他喜種稻子,和海龍王的女兒結為相親相愛的夫妻,生了個兒子名橫。盤古死在六月六日。為了紀念他發明的水稻種植技術,祈願五穀豐登,人們要在這天“敬盤古”。這天人們要吃播米飯,喝擂米酒。播米飯用植物葉子浸染為五種顏色,象徵五穀豐收。‘有的人還屠宰豬羊,祭土神、灶神和地母,以鑲災祈福,預祝農田豐收。

  這一天,布依族的男女青年還要對歌,談情說愛。這裡還有一個傳說,貴州董郎地區有個叫阿水的長工,中年才與一位姑娘相愛,他們用歌聲表達愛情而永結終身……後來青年男女便效仿對歌。對歌以集體對唱為主,單人對唱則是表達愛情。對唱情歌,一般分“開頭”、“初識,、”讚美“、”試探“、”初戀“、”熱戀,、“迷戀,’、”發誓“、”逃婚“、”成家“、”苦情“、”失戀“、”分離“、”追念“等十幾個階段。求愛的活動還有擲花包。男女相對各站一排,花包只向異性投擲。起初無意亂投,漸而成為投向鍾情者。

  六月六是貴州省貞豐、紫雲一帶布依族的傳統節日。節期可在六月的任何一個逢六日,為期三天。

  因布依族所居地區不同,各地對節日的稱謂、過節的內容也不盡一致。龍裡、貴定一帶稱為蟲王節,內容是祭蟲王;望漠、冊享一帶稱龍王節,內容是祭龍王;貞豐、水城一帶視之為農祭節日;平塘、惠水一帶稱天王節;長順及惠水部分地區稱歌節;紫雲縣一帶稱趕六月橋、六月場,視此節為唱歌玩樂的日子。

  關於節日的來源,各地的布依族也流傳著眾多神奇的傳說。有一則傳說是這樣的:從前有個叫抵師的布依族後生,不僅聰明能幹,樂觀豁達,而且還有動人的歌喉。在幹農活的間隙,抵師常常引吭高歌,訴說心聲,歌聲感動了玉帝的一個女兒,她毅然下凡到人間,與勤勞的抵師結成百年之好。婚後夫妻兩人百般恩愛,十分幸福。誰知好景不長,仙女下凡的事讓玉帝知道了,他決不允許自己的女兒與凡人婚配,就派神仙下凡來拆散了這對恩愛夫妻。仙女臨別時,含淚送給抵師一隻寶葫蘆,告訴他,每年的六月初六她將到南天門與他遙遙相望,以解相思之苦。抵師遵囑不再續娶。每年的六月六日,他便來到河邊與天上的妻子相望,直到享盡天年為止。後來,布依族人民為紀念他們堅貞不渝的愛情,於每年六月初六這一天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據說這天選中物件的人將會很幸福,因為他們將得到抵師和仙女的保護。

  另一個傳說也比較有趣,說的是古時候,保甕(皇帝)有兩個妻子,於同日同時各生一子,前房的叫阿玉,後房的喚阿金。保甕死後,後房娘為了讓其子繼承王位,施計將阿玉母子趕出了王宮。幾年後,她又派阿玉去前線打仗,想借機除掉他。結果,阿玉靠神的幫助凱旋而歸,令後房娘大吃一驚。有一天,她對阿金講道:今年六月六是她歸天的日子,死後將變成天馬(蝗蟲)來吃莊稼,可使阿玉坐不成天下。她囑咐阿金每年的這一天在小旗上染上雞血或豬血,插在自己的田。裡作標誌,以免誤吃了他的莊稼。可是她沒料想到,當她死後,兄弟倆並沒反目為仇,而是團結一致治理國家。第二年的六月六,阿金告訴阿玉說天馬要來吃莊稼,兄弟倆便下令做了許多小旗並染上雞血或豬血,插在田裡,保住了豐收。從此,便有了一年一度的六月六祭田的習俗。

  而在安龍一帶,這一節日則具有紀念人民反抗鬥爭的意義。相傳,清同治九年六月初,興義縣大土豪劉三勾結龍廣大地主劉四,屠殺安龍布依族人民。布依族群眾不畏強暴,奮起反抗,於六月六日這天大敗敵人。後來,人們將這天定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

  節日來臨之際,全寨要殺豬宰牛祭祀。參加掃寨的只有本寨幾位有聲望的老年和中年人,另外還請有巫師。婦女和兒童是禁止參加的。在掃寨趕鬼和祭山神的活動中,除了祭祀人以外,其餘男女老少都穿上民族服裝,帶上糯米飯、雞肉、豬肉和米酒到寨外六月場上去躲山,甚至連雞犬也要帶走。祭祀時,巫師口唸,主祭人在灶神前面殺豬殺雞,祈神保佑全寨人清潔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然後由巫師帶領大家到各家掃寨驅鬼。這些儀式莊嚴肅穆,令人敬畏。掃寨、祭山神這幾天要封寨,不準外人進來,否則會被認為破壞了清潔。違者必須出錢重新掃寨,並向村人致歉。與此同時,寨外則是另一番景象:老人們說古道今,壯年人話家常、談生產,青年男女則聚在一起對山歌、丟花包。

  對歌以集體對唱為多,雙方人數不拘,少則兩人,多則十幾人。對唱時歌聲燎亮,傳遍四方;個人對唱多屬男女之間的情歌,除開頭一段幽默的道白外,必須按”開頭“”初識“”讚美“”試探“”初戀“”熱戀“”迷戀“

  ”發誓“”逃婚“”成家“”苦情“”失戀“”分離“”追念“的順序進行,他們用唱山歌來表達情意,傾吐愛情。丟花包是清初以後盛行起來的,花包是用各色花布做成的,形似小枕頭,內裝米糠、小豆、棉花籽,邊緣綴有花邊和彩絲穗。丟包時,男女青年各站一邊,相距數米,互相投擲,有左、右擲和過頂擲,要求丟得快,接得準。初時隨意拋擲,漸而改為愛慕誰就向誰擲去,不少青年男女正是通過丟花包結下了良緣。

  太陽偏西時,躲山的群眾以戶為單位,席地吃晌午飯,並相互邀請或交換食品。躲山的人不能隨意返家,直到從祭山處傳來”分肉哆“的喊聲後,才分成四股到山神廟抬”四條腿“回村,各自回屋。隨後,各家派人到寨中領取祭山神的牛肉煮食,這意味著人畜兩旺、五穀豐登。

  節日期間,村村寨寨都殺豬、宰牛、包粽子等,到處都洋溢著喜慶的氣氛。各村寨還要召集老少鄉親”吃鄉利“。”吃鄉利“就是集體制定村規民約,其主要內容有:不許偷盜田禾、魚蝦、豬羊、雞鴨;不許打家劫舍;不許哄抬物價。制定後大家一起殺豬宰牛,共同進餐,以示共同遵守。違者要給予罰款等處罰。為了防止兒女們變成好逸惡勞的人,布依族家庭以族規為內容,通過”擺古“、編唱民歌和使用諺語等形式進行家訓,將布依族古老歷史和文化一代代傳下來了。比如,廣為流傳的《刺繡蠟染歌》《種稻歌》就把蠟染、種稻的全過程唱了出來,寓教於樂,很受人們歡迎。

  據清代乾隆年間李吉昌《南籠府志·地理志》記載:”六月六日,栽秧已畢,其宰分食,如三月然,呼為六月兀,漢語曰過六月六也。其用意無非攘災祈福,預祝五穀豐盛……“可見,六月六最初是祭灶神、山神、掃寨趕鬼、預祝豐收的農祀節日。過去,掃寨祭山不僅影響生產,而且易引起糾紛,解放後遂取消了這項內容。

  小結:在布依族小年是在六月六,因為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為了紀念反抗封建統治勝利,在那時候的六月六終於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