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星座 風水 八字 相術 占卜 解夢 測試 熱門話題 生肖運勢
當前位置:人生運勢站 > 起名 > 個性網名

羅姓遷徙

欄目: 個性網名 / 釋出於: / 人氣:1.77W

羅氏是中國第二十位姓氏,在當代中國漢族人口中,羅姓人群大約佔了0.86%,總人口大約1000多萬。羅氏出自顓頊之後,祝融氏吳回之孫季連,羋部落的首領,羋姓之祖,也為春秋時楚人的先祖。夏朝時,季連的後裔羋部落穴熊氏族已經活動於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間,地區大約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鄭和郾陵一帶。羅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為姓,因善於製造羅網,並勤於羅捕飛鳥,而稱羅氏族,他們活動於大別山南北的河南羅山和湖北羅田之間,北靠穴熊氏族。這一地區森林茂密,鳥類群集,也是大批候鳥南北遷移的重要的中間地帶。在夏朝,穴熊部落進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滑縣東,改稱楚部落。商朝初期,楚和羅部落逐漸發展為國。到了兩朝後期,商王武丁(前1250年一前1192年在位)征伐夏朝的殘餘勢力楚、羅、盧等國。迫使楚、羅、盧等向西遷移,楚遷到今陝西渭河流域的荊山,部落改稱荊楚,羅人遷移到荊楚北面的甘肅正寧縣東的羅山。商朝末,荊楚、羅人追隨周武王討伐商。周武王滅商後分別封楚、羅等國於丹陽、房州。楚氏族越秦嶺,沿漸水南下,到達今河南西南的浙川(古丹陽地),羅氏族跟隨荊楚向東南跋涉,沿漢水到達湖北西北的房縣。此時的羅國是依附於楚國的小國。後來,羅國又東遷到湖北宜城西的羅川城。公元前690年楚武王滅羅國,羅國子孫遂以國名為氏,也有以熊為氏。羅至少有4000多年的歷史,春秋中葉國滅後,羅氏正式使用也有2700多年的歷史。

羅姓遷徙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羅氏先祖勇於開拓,銳意進取,隨著歷史的演進,人口的繁衍,他們越黃河,渡長江,散居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四川等省。經歷了悠長的歷史時代。在廣闊的中華大地上上演了一部波瀾壯闊的遷徙史。

秦漢時期

羅氏在先秦時期一直活躍在湖北、河南、甘肅地區。到楚文王時,羅氏族人向南進入湖南的汨羅縣。秦漢時,羅氏已經播遷到江西南昌地區。楚武王滅羅子國之後,為了在北進時,防止可能遭到羅氏遺民的干擾,於是便把羅的遺民遷到楚都丹陽附近的枝江,其目的與役使羅人修築丹陽城有密切聯絡,羅這時已成為楚的附庸國。故《水經注》雲:“枝江地,故羅國。”《路史·後紀八》也說:“初國宜城,後徙枝江。”《通志·民族略》亦從此說。

到了楚文王時,由丹陽遷都於郢,因羅在枝江,逼近郢都,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所以楚文王又將羅的遺民遷到今湖南汩羅,《漢書·地理志》載:“長沙國羅縣,”應劭曰:“楚文王徙羅子自枝江居此。”杜佑《通典》稱:“邱州,古羅國地。”指定的是嶽州南境一帶。《路史·國名紀丙》雲:“今潭之湘陰東北六十里有羅故城,秦之羅縣,樑為羅州。”《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載:“羅縣城,春秋時羅國也。”光緒《湘陰圖志》卷六沿革表示:“楚文王滅羅,而徙都郢,乃從宜城徙羅丹陽,已而於湘陰乃是楚文王時。湘水之陰的羅國故址在汩羅江南岸,今汩羅縣西北八里的屈原農場。羅子國城遺址尚留有繼續的城垣和護城河遺蹟。1957年,湖南省博物館曾在此發掘,發現城垣東西長490米,南北寬400米,城北廓儲存較好,牆基寬14米,高3米,用黃土夯築而成。城內西南部有長25米、寬7米的土臺,堆積有筒瓦、板瓦及繩紋陶片。城赴東面有文化遺物和墓葬,出土有灰陶繩紋鬲、豆、罐及一些繩紋硬陶片等。從出土的陶器的質地、器形、紋飾來看,與長沙楚墓中出土的陶器風格基本一致。可知,城址的時代當屬春秋戰國時期。與羅子國遷此立城的歷史吻合。

羅子國的活動範圍,在麋子國的南面,約在今汩羅江流域。由於羅人的關係,把一條無名溪江改為羅水。範致明《岳陽風土記》雲:“洞庭之南,羅水出焉。”《清一統志》雲:“盧水源出盧山,南流逕故縣城,至雙江口入汩,以其流逕古羅縣,故一名羅水。”盧水是羅水的一以,應是先因羅國所在而叫羅水,羅水流入湘江處叫羅淵,見於《水經注》,因位於羅水與羅國故地,才叫羅縣。光緒《湘陰圖志》卷二十水志:“案羅水源出巴陵羅內,以北斗嶺周環羅列其中,有三源九井,謂之羅內,故得羅水之名,”其實,“羅水源出巴陵縣葛藤尖”,即今岳陽縣渭洞鄉桂峰村葛藤尖。羅水西流叫枯港,三十五里經羅內,再西南流叫松溪,以下才叫羅水,八十八里至汩羅縣紅花鄉雙江村的小江口入於汩水,才合稱汩羅江。在汨羅江北岸的楚塘鄉楚南村有汨羅山,又叫羅山,屈子祠前有羅淵,皆以羅國活動地域而名。羅子國以北就是麋子國的活動範圍。到戰國初,楚於今湖南一帶置黔中郡,而羅、麋等附庸國宣告終結,都統轄於黔中郡。

秦漢時,羅國遺民,有的留居長沙郡,有的東遷豫章郡(江西南昌),《廣韻》雲:“本自顓頊末裔,受封羅國。子孫以為氏,望出豫章、長沙。”《太平寰宇記》卷一O六洪州載,豫章郡五姓中就有熊、羅二姓,一直到宋代,都是大姓,人才輩出,散佈於全國各地。復國之君凌甫公的10世孫羅君用,是古羅縣人。古羅城南有鐵羅坪,據傳是當年君用公鑄鐵的地方。君用公曾任秦武陵令,因督運官鐵,溺死洞庭。其兄君贊,率君用子女延江號泣不止,慘不忍聞,尋屍不獲,乃投水歿;其妻劉氏,感夫死義,亦投環而盡。鄉人感之,於長沙城東建祠紀念。長沙太守劉真,因事感動,奉奏朝廷,封公孝感侯,封劉氏為孝義賢妃,封其女為孝昭賢妃。其遺子羅珠,漢高祖(公元206-195)封為治粟內史,並授九江太守,因功勳卓著,官拜相國大司農。羅珠在九江太守期內,築豫章城,後定居江西,威望極高,豫章成為他的代號。後因不滿呂候臨朝(公元前187-180),擾亂朝綱,乃結草為廬,隱居仙遊,並以清平自許,在舍前廣植羅漢柏與羅漢茶,自號羅漢,以示“不忍亡漢”。珠公年九十而終。從這以後,由羅國故地羅姓人,便在江西這塊大地上,有了長足的發展。

當羅被楚滅時,還有一部羅人不願降服楚國,他們和盧、庸遺民向西越過神農架進入川東,定居於閬中,成為板楯蠻七姓之一,後來有的便融入於土家族。一則繼續西遷到北勝縣,成為彝族的大姓羅氏。另一支則遷入貴州東部、南部,與于越、揚越融合為布依族,羅姓成為布依族的大姓。羅姓布依族人是古羅子國之後,羅子國被楚文王徙至湖南省汩羅後,在那裡定居過一段時期。後來,有一支又越過羅霄山脈到江西。據說羅霄山脈的得名也與羅子國後裔有關。再後來,復從江西西經湖南輾轉遷到貴州,形成羅甸國和羅番。《經世大典·招捕總錄》的《八番順元諸蠻》篇中載:元世祖至元十五年,羅殿國主羅阿察等及遏蠻軍番主羅篤納土來降。《元史·地理志》的《八番順元諸蠻夷官》篇中則作:“羅甸國主羅阿察”,又謂“八番,羅氏等國”,後又分別立八番、羅甸二宣慰司。在羅甸國置羅番遏蠻軍安撫司。又設羅博縣,今改為羅甸縣。今羅氏仍為布依族中之大姓,為羅甸國和羅番的後裔。咸豐《安順府志》卷一五《風俗志》載仲家七大姓中有羅氏.有的羅人,則由湘北南遷於湘南,加入了瑤族十二姓之一,如廣西龍勝的白水儲存的瑤族《評王券牒》中署有羅道門、羅行,原存湖南藍山縣荊竹鄉新寨村的瑤人譜牒中有羅竹奉。

秦漢時期羅子國遺民的遷徙,特別是豫章始祖羅珠公授九江太守,築豫章城,後定居江西,確定了羅氏的遷徙繁衍的根基。為羅氏向全國各地的番遷奠定了基礎。豫章成為中華羅氏認祖歸宗的源地。

隋唐時期

這段時間正是中原地區處於多民族戰亂大融合階段。這期間對羅氏而言也是極為重要階段。一方面人才輩出大放光芒,另方面又以豫章及兩湖向全國各地播遷。隋末煬帝無道,坐鎮山東幽州總管羅藝;唐初羅士信居歷城。這充分表明羅氏已衍至黃河流域。另在唐時期的羅崱公,在羅氏歷史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廬陵多支羅氏為其後裔,其子孫中名人輩出,全國眾多羅氏奉為始祖。崱公世系,在全國有數百萬後裔,散居江西泰和、吉水、南康、贛州、上猶、安遠,湖南長沙、新化、邵東、平江、衡陽、茶陵,廣東興寧、和平、梅縣、惠州、龍川、大埔、河源、增城等地,佔全國羅氏人口的三分之一。這進一步說明江西是羅氏向全國各地播遷之源地。

羅氏徙居閩粵:主要是指公元九世紀七十年代初至朱溫篡唐(907年)期間,由長江流域南遷的移民。這一時期大下大亂,其中特別是黃巢農民軍還從公元878年初至880年末的南征北討中,橫掃了今河南至華南南端一線以東的所有省域,其中戰火最烈的地區,除中原的河南與山東之外,長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蘇等江淮地區也是如此。

各支派皆因戰亂避難,或因官而遷,或從軍而來,或拓展生存而遷入或派出。如珠系企生公房的慶祖-景春系、遵生房的溫中-昂苟-大-郎系、誠中-邵筠-周文系、誠中-景新-昌齡系,較小支的均二-俊卿系、惟藩-祖良系。宋羅立行《大成譜序》:“漢大農令諱珠者,文景時,復徙豫章之西山,子孫蕃盛,衣冠相時,避黃巢亂,由豫章之西山,徙虔州虔化縣太平鄉。”《福安羅氏族譜》:因黃巢亂,避地入閩福州永貞縣之羅平源,即羅源縣是也。再遷長溪永樂鄉欽德里奕儒峰下,即穆祥風源是也。珠公廿一世景春隨父慶祖,由豫章入閩沙縣,子初發(公發)於隋開皇年間(580-600),由沙縣遷寧化黃連峒開基,為入寧始祖。三傳至令紀(號維綱)創黃連縣,為開縣始祖。據此外,也有一些是歷代出仕官員在當地落戶的,據《客家姓氏淵源》:有唐僖宗進士羅昌儒,在昭宗時為循州刺史,其時興寧縣屬循州,後因黃巢之亂,道路梗阻,遂留寓不歸,在興寧羅岺築“望先樓”居住,其祖居的堂聯有“循州世德,理學家聲”之句。由此可見,江西之吉水、興國,福建之汀洲、上杭,特別是寧化石壁,可說是進入粵東之中繼站。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59年)珠公廿五世志敬、志谷兄弟由江西吉水遷福建劍州開基。珠公三八世大一郎(字太郎)於五代後期,由劍州魚鱗閣遷連城坑子堡開基。本支裔孫有二十餘萬,遷至本縣十四個鄉鎮、本省廿八個縣市、全國九個省市開基立業。

珠公三一世周文,原籍江西南昌柏林裡,於唐元和庚子年(公元824年)授沙縣尉而落籍沙縣。珠公三三世景新於唐禧宗之末因黃巢之亂,由豫章西山徙虔州化縣太平鄉(今寧都縣雅鵲林),未久遷寧化縣石壁葛藤村,長子仕倫返遷江西吉水縣港口,其長子元傑宋初擢進士第,歷翰林學士,任江西揚州刺史調任虔州太守,後辭官致仕還鄉石壁,元傑三子子違徙廣東大埔縣,五子子遠居明錦潤今柞樹下,後遷廣西桂林,六子子達徙惠州府興寧縣,四子子建至珠公四十五世尚古、尚崇、尚立仍居寧石化壁,珠公四十三世盛貿由寧化石壁遷連城亨子堡,子應選又遷武平象洞高邦羅坑,孫萬三郎三子五七郎遷上杭來蘇裡中都田背富坑立基。

羅氏在湘鄂,尤其是晚唐,羅氏登上高階軍政舞臺的首推長沙羅弘信。他的曾祖父羅秀,祖父羅珍,父親羅襄,都是魏州軍校。他本人曾任魏博節度使,同平章事,臨清王,長沙郡王。他的兒子羅紹威,襲父爵,授魏博節度使,兼長沙王。三代擔任朝廷相國,在羅氏歷史上絕無僅有,也是又一次“望出長沙”。紹威公長子羅應隆,鬱於五代滄桑頻變,乃棄藩封,隱居湖南寧鄉東邑之長衝,成為寧鄉羅姓的肇基人。企生公傳至漢壑公,唐玄宗開元時拜尚書,膳部天官員外郎。因宗人公遠擅異術,上欲學而不盡傳其妙。上怒,欲斬之而不可獲,遷怒於同姓。受株連者眾。公知機,棄相位,隱朝陽,開籍湖北陽新始祖。傳至珠公31世昌儒公,攜家赴循州任刺史。興國從此無羅。值黃巢亂,道路阻塞,難回原籍落業於龍川。傳至孟郊公,以廣東籍。登沈晦榜進士(宋徵宗宣和六年),拜翰林大學士。因反對秦檜和議,謫知永興(宋代地名,現陽新)軍。公掛印棄官,尋漢壑公遺址隱居。興國才又有羅人。唐朝末年,珠傳三十三傳天秩、天真兄弟由南昌柏林遷徙安徽歙州開基,為呈坎前羅、後羅始祖。宋代宰相羅汝楫羅願其後也。呈坎成為江淮羅氏番遷之地。

宋元時期

此時羅姓大約有3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0.44%,排在第52位。江西為羅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羅姓總人口的38.8%,佔江西總人口的1.6%。羅姓在江西發展很繁榮,為江西的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安徽、湖南,這四省羅姓佔羅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佈於河南、福建、山西、廣西,這四省的羅姓又集中了19%。全國形成了贛皖湘、四川二箇中心的羅姓人口聚集區。

宋室南遷時期,這段期間由於宋王朝的喪權辱國,金元連兵飲馬江淮,中原父老相繼舉族南移江南乃至福建廣東沿海一帶避難。福建寧化就成為江浙等省入閩之中轉站。《豐順湯南羅氏族譜》:祖羅安仕宋南雄府沙水鎮巡檢司偕弟羅康仕宋南京兵部典牧及羅興為避元禍從江西移居福建浦田,後又從福建南徙廣東揭陽藍田上洋創居(即今豐順湯南龍上古祠)為今豐順、揭陽、普寧、陸豐等縣一世始祖。《興寧羅氏大成譜》、《大埔羅氏族譜》等譜牒記載,自唐末以來已逐漸有不少的羅氏族人遷至江西吉水、福建寧化等地定居,及至兩宋,這些豫章羅氏子孫後代移居到廣東的已日漸增多,如四十五世孫尚德,又名崇古,南宋時已遷居於福建寧化石壁遷至興寧縣城的南郊和東郊,成為興寧南門和東門的開基祖。

宋季羅貴率領南雄珠璣巷三十三姓九十七戶人家南遷的史事前後,這是最早有史記錄開發珠江三角洲以至開啟南粵人民向海外發展的一段重要歷史事實,它有著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根據東莞樟村、戽斗岡以及新會、開平、高明等諸羅氏族譜的記載,豫章羅氏孫彥瑰,乃生於後晉天福元年。仕晉迄周,官至指揮都虞侯,後佐宋太祖開國有功,授御前幹辨,從太祖討叛,累遷至安國軍節度,後於開寶二年,解兵柄,以散官司就第自祥符上德里徙於廣東南雄府始與縣牛田坊沙水村珠璣巷,是為豫章羅氏入粵南雄之始祖。羅彥瑰隱居珠璣巷後,經傳七代,於南宋初紹與元年其七世孫羅貴因避胡姬之禍,率領當地九十七戶珠璣巷人南遷巷人南遷,向珠江三角洲進發,最後落籍於岡州(今新會)大良都古蓈甲蓈底村。此後,開枝散業,其子孫先是散居在珠江三角洲,主要是南海、番禺、東莞、順德和增城,及後,更有遷居至化州、信宜,甚或遠至廣西和海南島。

豫章珠系在嶺南形成羅氏兩大族群。《豫章羅氏源流考》中的“衍粵分佈圖”又載:“遵生系之景新公遷閩後傳至洪山、洪德、洪源、洪敬四公,由寧化分佈於長汀、連城、上杭、永定,繼又蕃衍於大埔、鎮平(蕉嶺)、和平、程鄉(梅縣)、興寧、長樂(五華)、歸善(惠陽)、龍川各縣,而洪德一系且西越廣府而至肇屬之鶴山赤溪;南至海豐、陸豐,而渡江入臺,北路越五嶺而過湘抵川,其擴充套件移植之廣,與南雄南遷琴軒貴公相媲美。羅氏兩大主流,至是匯合於粵。至企生之昭遠公,亦自寧化循此途徑而至興寧,展布潮、梅、惠各屬。”自唐宋入粵以來,經歷了近千年的發展,發生了不少的變化,也有著不少的異同。大致說來,其相同處都是豫章羅氏源於羅珠一脈,其後由於所處環境和際遇的不同,又經歷了各自不同的演變而產生了不少的差異。首先,很明顯的是由梅關入粵的豫章羅氏是沿著北江向南遷移,先在珠三角紮根,再向東、西江擴散,是緊靠大江大河而發展的;相反,由江西和福建入粵東的紮根於梅州地區則是一丘陵地帶,“靠山吃山”,他們是在山區發展的。兩者一開始所依靠發展的路向便不同,由此而來,這兩個在廣東的羅氏族群的經濟上的發展程度,以及生活水平等諸方面便有不少差異,前者找尋生活的出路廣闊而較易,相對而言,生活內容也豐富和寬裕;而後者所處環境大多有“開門見山”之感,創業與生活水平總使人感到與前者有一定難度和差距。再者,即使語言方面來說,雖說大家是“五百年前是一家”,先祖均生活於中原地區,說相同的中原漢語,此後各自的發展演變,特別是入粵以後,前者沿北江南下,與百越人民相處,逐漸融入當地社會,操當地的廣州方言,這與先祖的中原漢語有很大的區別,而後者因居處山區,保持聚族而居的生活,在語言上說的是客家話,保留了較多的中原語言,由於兩者所說的語言不相同,後來甚至難於溝通。總的說來,生活於廣東的羅氏兩大族群,比較他們兩者的差異,可以說最集中體現的一點就是他們進入嶺南以來逐漸成為分屬於兩個不同的民系--廣府民系和客家民系,這在語言、文化、社會生活、風俗習慣,以至性格、氣質等方面有著各自不同的表現。

元末明初時期

此時羅姓大約有7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0.75%,為明朝第24位姓氏。由於羅姓主力早在秦漢時期已遷離北方進入江南地區,中國北方几次戰亂對羅姓的傷害相對要輕。江西仍為羅姓第一大省,約佔總羅姓人口的29.4%。羅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顯。全國重新形成了湘贛浙、四川二大塊羅姓人口聚集地區。明朝,羅姓已經分佈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在廣東、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穩足的發展。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命令天下:凡是陝甘、湘鄂等地的田地,允許農民自行開墾。第一,明令號召開墾荒地。明文規定,誰開的荒地就歸誰所有,不論原來有無業主,一律歸開荒者長期享有。第二,廣招無籍流民墾荒。第三,號召四方流民回家。第四,統一制訂獎懲政策。於是,出現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江西一帶的農民移到湖南並規定新墾地區允許插標占地。《攸縣羅氏族譜雲》雲:“元季末,陳友諒據湖南,與朱元璋爭雄事敗,元璋縱兵屠戮,湘江兩岸,人煙幾絕,史稱朱洪武血洗湖南。其後,當地郡守招四方之民分耕其地。”形成了羅氏入湘大規模遷徙。湖南羅氏的源流:一部份是古羅國人土生土長的後裔;其中大部份又是從江西遷來,而且大都是崱公之後。遷來湖南的時間,其中又主要是明初。《零陵羅氏族譜》:“餘族自洪武中,政和公遷湘潭之鼓磉洲,由南昌而來。生之始祖則自臨江遷新化。然溯其伊始自南昌遷臨江,其發源於南昌一也。”《新化羅氏族譜》:“豫章始祖十六傳綏公生子二:企生、遵生,以忠孝著於史。企生子二:昱、昌;昌生子六,次智亮傳至天民;天民生子二:崧、崱。崧公傳至好禮,高清始由江西泰和遷居新化橫陽山與球溪。而遵生後裔遞傳至茂德與茂晚之孫遠慶,亦由江西豐城遷居新化桃林。今考其遷徒之時代,或遠在宋朝,或近在明代。”遷湘幾大主要支系有友進世系:原籍江西泰和縣圳上,明洪武二年遷楚南寶慶邵邑城西譚井灣,世系老譜尊其為遷楚一世祖。道賢世系:原籍江西泰和縣東鄉圳上。明洪武初以武庠佐鄧愈南征明有功,授職寶慶(邵陽)府知府,致仕卜籍邵東東鄉大樹下,為邵東羅氏肇基始祖。道賢生九子,開九大房,子孫遍佈湘楚各地;十五郎世系:於元至正間由江西廬陵熂下徒遷湖南邵陽縣,考明永樂年間始居老屋繼而居路尖衝星子塘。八世孫相立基公田,子孫昌隆,分籍湘中湘南;雲飛派衍:祖居江西吉州泰和縣。於宋元年間卜居新化球溪渡頭,為球溪羅氏肇基始祖。思聰-黑田羅氏,中國人民解放軍羅榮桓故鄉。於明洪武元年由江西吉水縣徒遷湖南衡山二十八都黑田開基立業,世稱黑田羅氏。湖南羅氏或因戰亂,舉家遷居湖南,或因戰事失敗,最後隱居湖南的。不管是那一種原因,從外省遷入湖南的羅姓人,都可說是有意或無意中返回祖居了。其中一些人的後代又從湖南起程,走向大西南川、黔、雲、桂廣大地區,在那裡繁衍生息,開基創業。

明末清初時期

湖廣填川明末清初,地主階級瘋狂鎮壓農民起義,張獻忠掌握四川時又濫殺無辜,人禍加天災,使四川經濟遭到毀滅性的破壞,造成四川人口銳減。據《四川通志》七十一卷稱: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全省登記在冊的只有18000餘戶、約9萬人,“合全蜀數千裡內之人民,不及他省一縣之眾”,這是四川歷史上人口最少的記錄。清廷平定四川后,為了鞏固政權,必須給人民休養生息,使其發展生產,恢復元氣,但人力極度缺乏,荒地太多,急需從外地遷入勞力。清廷鼓勵移民,制訂優惠政策,給予一定獎勵。政府給內遷者發“路條”(即移民證),指令沿途地方當局要給予方便;到達四川后,新落居點之地方政府要給上戶口;統一發給旅費,勞動力每人8元白銀,老人小孩減半。康熙年間詔命農民遷往開闢墾殖,這是清代有名的一次大遷徙,所謂:“移湖廣,填四川。”

由於清王朝採取了一系列鼓勵移民人川的措施,使原來居住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六省的羅氏先民,大量遷入四川開荒定居。根據贛、湘、閩、粵《羅氏族譜》記載,每個支派都有人遷入四川,多至幾百人,少則幾十人,從各地《羅氏族譜》記載看,羅氏先民遷入四川后,分佈較廣,主要集中在四川盤地。四川人都是“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後,這已經成為定論。以至於有許多專家提出:沒有十代以上的四川人。清末流行的《成都竹枝詞》:大姨嫁陝二姨蘇,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相逢問原籍,現無十世老成都。這種說法確有很多史料典籍作為證據。四川一些縣誌有過具體而詳細的描述:“彌望千里,絕無人煙”、“萬戶蕭疏”,“成都、重慶、敘州、馬湖所屬人民,僅存百十”,保寧、順慶、潼川、龍安等三府一州所屬29縣,“一望丘墟,依山逼水者,豺狼晝遊”,對當時情況記載最權威的“國史”《清史稿》卷120載: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孑遺者百無一二”、甚至是“靡有孑遺”。民國時期編撰的《瀘縣誌》甚至言之鑿鑿:“自外省移實者,十之六七為湖廣籍(麻城縣孝感鄉),廣東、江西、福建次之”。這就是整個四川人都知曉的“張獻忠剿四川”屠盡川人,才有“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大潮。幾乎都是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的移民後裔。這裡就出現了問題。在14世紀的中國農村,一個鄉的人口密度,不可能大到這種程度,即使全部遷移到四川,要繁衍出如此巨大的人口數量,也幾乎是不可能的。湖北確有麻城縣,但該縣絕無孝感鄉,倒是很遠的地方另外有一個孝感縣。筆者認為麻城孝感是明朝政府在此駐員集中辦理移民,麻城孝感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如明初流傳著兩句民諺:“問我家鄉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佈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

如此長時間大範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曆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羅氏因此也得到長足的發展,四川成為全國羅氏第一大省。

羅氏進入臺灣台灣羅氏,按臺灣姓氏次序排列第二十八位。血緣上都屬於豫章羅氏,主要聚居於苗栗、新竹,臺北、基隆、嘉義、桃源、淡水、石門一帶。鄭成功驅荷復臺,閩、粵移民大舉來臺的那段時期(公元661年-1683年),應該是臺灣移民史上漢人正式開拓的最早時期,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廷領有臺灣後,臺灣的開發,一度呈現低潮。這是由於當時清廷對臺灣採取消極政策,對渡海來臺諸多限制,以及鄭氏部將大多棄墾返回大陸所致。一直到康熙中葉,由於移民禁令鬆馳,粵籍移民在閩籍移民之後接踵而至,臺灣的中部,才又恢復了活躍。臺灣羅氏至今留傳“我們的祖先是從唐山來的!”這句話,長期以來在臺灣民間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到今天,從來沒有一個會忘記:自已的根,是深埋在臺灣海峽的彼岸,那一片五千年來綿延不絕孕育著炎黃子孫的芬芳泥土中。“唐山”,並不是一個專屬的固定地名,而是淵指地勢多山的福建和廣東。實際上,把閩、粵兩地稱為“唐山”,不但臺灣如此,分散在南洋各地的華僑社會,也莫不如此。臺灣羅氏中,名字的排行,乃至家族世代相襲的堂號郡望,無一不是大陸各地羅氏的延續。《豫章羅氏源流考》:“遷臺始祖允玉公,為俊德公之長子。曾於清康熙丁巳年,偕同二弟允文公、三第如和公,由粵東祖居,跋涉八萬裡之險陰艱難,水陸程途渡海入臺。”《臺灣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雍正初年,有位羅姓漳州人,與郭、何二姓前往現在的基隆市開墾。《臺灣通史》:雍正十一年(1733),廣東陸豐人羅朝宗、黃魁興、官阿夫等人,合墾於今新竹縣十一股之福興莊及中岑、大竹圍、下嵌、頭厝等地。《臺灣篇》:雍正十一年,羅合泉與泉竹縣東鎮舊員山子番仔湖冢牧地。《臺灣篇》、《彰化縣誌》、《嘉義縣古碑集》等文獻記錄;嘉慶十六年,粵人羅德義入臺抹東上堡水底寮開墾。

二十三年羅茂松捐修嘉義水上鄉湖內橋,其後裔蕃衍於湖內,子孫昌盛。道光年間羅桂芳捐修彰化縣學;羅全捐修嘉義城;同治六年,羅阿傳等開墾新竹縣城關西鎮八股、十股、南湖等地。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廣東鎮平德達公後裔羅繼齊閤家入臺佔籍臺北石門;梅縣羅啟芳父子開基於北部淡防廳內港武澇灣,大埔湖寮羅仕超,羅宗珊父子遷臺高雄,屏東創業。陸豐黃堂大安屯方角都羅允玉,羅允文,羅如和兄弟於清康熙西巳年,跋涉渡海入臺,允玉落籍新竹大溪或九鬥;如和開基苗栗;迄今巳繁衍數千人,士農工商,安分守業,忠厚傳家。

羅氏移民海外清朝統一全國後,明末將領鄭成功,率部據守臺灣省以及琉球群島和澎湖列島,作為反清復明的據點,經常得到東南沿海人民支援。清廷於清順治十七年推行“堅壁清野”的措施,企圖困死鄭部。清康熙元年又“以臺灣鄭錦擾及粵疆”為由,詔瀕海各縣居民,“內徙十五里”,強令東南沿海各省,從海岸線內撤15裡,界外居民限期遷入界內,違者處死。遷海政策,造成極大悲劇。界外農田荒蕪,少壯逃難,老弱病死,慘不忍睹。這就必然引起人民群眾的反對。鑑於鄭成功勢力日衰。逐趨平定,清廷於康熙廿三年,明令“盡復閩粵沿海居民之舊業”。邊界雖復,但原居民逃的逃,死的死,殘存無幾,能回鄉居住者,不得一二。為了復墾地多寬曠的沿海地區,政府准許各地流移的農民遷入。在此情況下,羅氏和其他姓氏一樣,又有了一次向外遷移發展的機會。由於明末清初的戰亂和“斥地遷界”,粵東各地受到嚴重破壞,許多人流離失所,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解除海禁,就紛紛往南洋各地謀生。清初實行禁海遷界期間,也有大批潮州貧民冒險出洋,往東南亞各地定居。其中大部分人沿廣東廣西海岸至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地。明末清初,許多明朝官吏和漢族士大夫,不願受異族的統治,紛紛出國到南洋各地定居。臺灣鄭氏抗清失敗後,也有大批抗清志士移居東南亞各地。

羅氏幾千年遷徒史是一部繁衍不息的歷史。在這個歷史舞臺上,羅氏先人們不畏艱險,勇於開拓者,銳意進取,圪立於民族姓氏之林。在歷史紛繁變化中,不斷不停地尋求生存和發展,不停不斷地尋求生存空間。羅氏家族從中原到西北,從北到南地徙遷,披肩斬荊,求生存,求發展,為羅氏家族發揚光大、繁榮昌盛,蕃衍不息,開創了中華民族羅姓的源河!

Tags:羅姓 遷徙
熱門搜尋
做夢紙人花圈意味著什麼 夢到與別人談話好不好 夢見怪河流是什麼意思 夢見被女人追著那刀砍了是什麼意思 女生尖下巴面相 做夢逼毛是白色毛意味著什麼 做夢夢到白貓 夢見自己很多樹苗是什麼意思 做夢前夫跟我複合意味著什麼 夢到房屋在大海中好不好 下層 做夢救了心愛的女鬼意味著什麼 夢到坐車坐過站好不好 做夢孩子的鞋子破了意味著什麼 夢到吃大蘋果好不好 做夢兩女搶一男意味著什麼 夢見張美娟姐皮膚髮綠得了肝病是什麼意思 解夢我撿菌子!求解好不好 做夢媽媽去世了意味著什麼 花酒紋 做夢跟陌生人睡在一起意味著什麼 夢見別人穿旗袍是什麼意思 開車剎車剎不住 夢到幹木匠活好不好 夢見炸麵包是什麼意思 做夢馬臻圓開中巴車意味著什麼 做夢未來妻子的樣子意味著什麼 夢到別人抬棺材出殯好不好 愉快 做夢夢到航空母艦 培酒 解夢孩子長大了好不好 夢到天上掉隕石 解夢蟒蛇進屋好不好 夢到親戚但是不知道是誰好不好 做夢嘴裡長草意味著什麼 夢到抓了兩隻鱟好不好 大河水 夢到車讓盜了好不好 夢到天天家裡人好不好 做夢自己參加軍訓意味著什麼 做夢大豐收意味著什麼 夢到出車禍倖存自己好不好 做夢自己的傘壞了意味著什麼 捉泥鰍? 給獅子座的第246封信 夢見在山上玩是什麼意思 做夢丈夫赤身體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