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星座 風水 八字 相術 占卜 解夢 測試 熱門話題 生肖運勢
當前位置:人生運勢站 > 占卜 > 梅花易數

關於西漢孟喜古文易的再探討

欄目: 梅花易數 / 釋出於: / 人氣:1.19W

趙秋成

關於西漢孟喜古文易的再探討

班固(A.D.32~A.D.92) 《漢書·藝文志》雲:“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為五, 《詩》分為四, 《易》有數家之傳.(《儒林傳》言:‘劉向校書考《易》說,以為諸家皆祖田何、楊叔、丁將軍,大誼略同,唯京氏為異黨,焦延壽獨得隱士之說,託之孟氏,不相與同。’)戰國縱橫,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然餚亂.至秦患之,乃焚滅文章,以愚黔首.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

《周易》傳授表:

(畫八卦) (增以六爻)  (著十翼)

─孫虞子乘─田何

(以上為秦前)

齊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陽相.

廣川人孟但以《易》為太子門大夫.

魯人周霸,莒人衡胡,臨川人主父偃,皆以《易》至二千石.

            ┌─司馬談─司馬遷(父子著《史記》)
     ┌─王同──楊何──┤
     │ (二篇) (二篇) └─ (前)京房
     │               │
     ├─周王孫──蔡公   ┌樑丘賀 ─┬─樑丘臨─-五鹿充宗
     │(二篇)│  (二篇)   │(十二篇、│     (略說三篇)
   田何┤   │       │章句二篇)│
     ├───丁寬──田王孫─┼ 施讎──┴─張禹
     │   (八篇) ....   │(十二篇、章句二篇)
     ├──服生(二篇):   │《易家侯陰陽災變書》
     │     .....:   │ ↓  ┌翟牧
     └──項生 :     └ 孟喜 ─┼白光
           高相┬高康:┌任良(易旗七十卷)
      毋將永  焦贛─京君房┼殷嘉(京氏段嘉十二篇)
                :├姚平
                :└乘弘
       費直──王璜 ………├─馬融─ 鄭玄
      (四卷)        └─────王弼

韓嬰(子夏易傳三卷)─韓商……涿郡韓生─蓋寬堯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冬十月,蕭何盡收秦丞相府圖籍文書,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三月除挾書律,文帝(公元前179—公元前157年在位)始置博士,至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始置五經博士,到西漢末,《易》立於博士者有楊何、施讎、孟喜、樑丘賀及京房五家,而民間有費直、高相兩家之學.關於西漢《易》學,《史記·儒林傳》雲:“言《易》自淄川田生,要言《易》者本於楊何之家。”《漢書·儒林傳》雲田何(即淄川田生)授東武王同,洛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而王同授淄川楊何;又謂丁寬事田何後至洛陽復從周王孫受古義,而施讎、孟喜、樑丘賀三家均承丁寬弟子田王孫之傳,惟又言樑丘賀從大中大夫京房(別於後京房)受《易》,房者,淄川楊何弟子也。房出為齊郡太守,賀更事田王孫,宣帝時聞京房為《易》明,求其門人得賀,即樑丘賀之學,兼由(前)京房、田王孫分別溯楊何、王同並丁寬、周王孫而根在田何。漢武帝時立楊何為西漢第一位《易》學博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徵為大中大夫。《漢書·藝文志》又云:“訖於宣、元有施、孟、樑丘、京氏列於學官,而民間有費、高二家之說,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樑丘經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

《漢書·藝文志》乃班固刪取劉歆《七略》之要而成,是書雲:“《易經》十二篇,施、孟、樑丘三家。(師古曰:‘上下經及十翼,故十二篇。’[補註]王應麟曰:‘今《易》乾卦至用九即古《易》之本文,秦漢之際《易》亡《說卦》。宣帝時河內女子發老屋得之。’王充《論衡》雲:‘河內女子髮屋得逸《易》一篇。’《隋志》承之以為‘先失《說卦》三篇。’”龖按:羅雪堂、馬衡等先生由漢熹平石經殘石考證漢石經《易》用《樑丘經》。此十二篇為: 周易上經第一、周易下經第二、周易上彖第三、下彖第四、周易上象第五、下象第六、周易上系第七、下系第八、周易文言第九、周易說卦第十、周易序卦第十一和周易雜卦第十二。又云:“《章句》施、孟、樑丘各二篇。《孟氏京房》十一篇、《災異孟氏京房》六十六篇。”

迄於隋前,見成書於癸卯之歲(公元583年,陳後主至德元年。)的《經典釋文》雲:“漢初立《易》楊氏博士,宣帝復立施、孟、樑丘之《易》,元帝又立京氏《易》,費、高二家不得立,民間傳之。後漢費氏興而高氏遂微,永嘉之亂施氏、樑丘之《易》亡,孟、京、費之《易》人無傳者,唯鄭康成、王輔嗣所注行於世(江左中興《易》唯置王氏博士,太常荀崧奏請置鄭《易》博士,詔許,值王敦亂不果立。)而王氏為世所重,今以王為主其《繫辭》以下王不注相承以韓康伯注續之,今亦用韓本。《子夏易傳》三卷(卜商,字子夏,衛人孔子弟子,魏文侯師。《七略》雲:‘漢興韓嬰傳。’《中經簿錄》雲:‘丁寬所作.”張璠雲:‘或馯臂子弓所作,薛虞記,虞不詳何許人。’)。《孟喜章句》十卷(無上經,《七錄》雲:‘又下《經》無旅至節,無《上系》’)。《京房章句》十二卷(《七錄》雲:‘十卷,錄一卷目。’)。《費直章句》四卷(殘缺)。”

《儒林傳》言:“韓嬰燕人也,孝文時為博士,景帝時至常山太傅嬰推《詩》人之意而作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歸一也。淮南賁生受之,燕趙間言詩者由韓生,韓生亦以《易》授人,推《易》意而為之傳。燕趙間好《詩》,故其《易》微,唯韓氏自傳之。武帝時,嬰嘗與董仲舒論於上前,其人精悍處事分明,仲舒不能難也,後其孫商為博士,孝宣時涿郡韓生其後也。以《易》徵,待詔殿中曰:所受《易》即先太傅所傳也。嘗受《韓詩》不如韓氏《易》深,太傅故專傳之。司隸校尉蓋寬堯本受《易》於孟喜,見涿郡韓生說《易》而好之即更從受焉。”《蓋寬堯傳》言其奏封事引《韓氏易傳》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龖按:由之應該說《韓氏易傳》是現存除帛《易》外引最古史而證《易》之著作。好一個“推《易》意”之作!
  龖按:由《史記》、《漢書》記載,西漢《易》學自淄川田生.丁寬從田何受《易》辭別東歸時,田何對別的門生說:“《易》以東矣!”但丁寬事田何後至洛陽復從周王孫受“古義”.周王孫有《易傳》二篇,丁寬有《易說》三萬言的《易傳》八篇.此田何《易》被周王孫、丁寬所增益一也;施仇、孟喜、樑丘賀三人均承丁寬弟子田王孫之傳,惟又言樑丘賀先曾從大中大夫京房受《易》,房出為齊郡太守,賀更事田王孫,宣帝時聞京房為《易》明,求其門人得賀,即樑丘賀之學乃大中大夫京房、田王孫、楊何、王同、丁寬、周王孫而根在田何之《易》的集大成者。孝宣時施、孟、樑丘三家《易》共立,其中孟喜得《易家侯陰陽災變書》為田何《易》所被增益二也;結合太史公言:要“紹明世,正《易傳》”;王充雲:孝宣帝時“《易》益一篇。”焦贛之《易》乃承授孟喜、京房之學,《漢書·藝文志》並不錄立於學官四家之師著作,事實上施仇、孟喜、樑丘賀、京君明的著作即田王孫、(前)京房、焦贛之學.《藝文志》不著錄立學官之師作品,蓋其通列也.現行本《易林》舊題焦贛撰,而《易林》與焦、京之學相比淺顯明見,結合牟庭、餘嘉錫、胡適等諸家論證《易林》並非焦贛所作而撰者必為王莽時的崔篆.《崔篆易林》成書在劉歆《七略》之後,則不為《漢書·藝文志》所載錄.此書以《周易》中每一卦各變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之變共為四千零九十六卦,各有文詞,皆為四言韻語林辭。(龖按:每言四字稍少有三字構成一句。)《易林》以本卦之本卦為首於六十四組卦林,然後以現行本卦序排例;此與帛《易》每宮分別以本宮卦配成的下卦(貞卦)為首,然後依次以數序或者說是“天干”的順序排列大致相似,由之二者淵源可見。《京氏易》卦序不類於《易林》卦序,也間接證明二者不相及也。

《漢書·儒林傳》:“喜好自稱譽,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詐言田生且死時枕喜膝,獨傳喜,諸儒以此耀之。同門樑丘賀疏通證明之曰:‘田生絕於施仇手中,時喜歸東海,安得此事? ’”由於有當時“皇帝信重並經同門樑丘賀疏通證明”,孟喜“改師法”遂成千古定案,至今兩千餘年從來無人懷疑。

許慎《說文序目》雲:“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又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其於所不知蓋闕如也。”龖案:《說文解字》集漢代經學、文字知識之大成,固然有許多時代所限,但仍不失其凖確的學術價值。許慎當時所見的書籍,所聞師說,許多是我們現代人所無法接觸和見到的。《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為古文此由《釋文序錄》及載籍諸說無異議,但《易》孟氏,前儒皆以為乃今文也。考《周易》總共三次出現相關“幾望”之詞,分別在《小畜·上九》、《歸妹·六五》和《中孚·六四》。熹平石經樑丘賀本小畜卦碑字作“近望”,《釋文》雲:“幾,徐音析,又音機,注同。‘《子夏傳》作近’。”阜《易》、帛《易》此處皆作“幾”。晁氏曰:“京、劉、一行作近。”石經樑丘賀本《歸妹·六五》“既望”,帛《易》作“日月既望”,《釋文》雲:“月幾,音機,又音祈,荀作既。”惠棟雲:“近,古文幾字。”而《中孚·六四》石經樑丘賀本與阜《易》同作“月幾望”,帛《易》作“月既望”,《釋文》雲:“幾望,音機,又音祈,京作近,荀作既。”晁氏曰:“孟、一行作既,孟雲:十六日也。說之案:古文讀近為既。”龖案:“既望”是先秦以前的月相名詞,《釋名·釋天》:“望,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月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相望也。”《尚書·召誥》言:“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周成王時期的《保卣》銘文有“乙卯……在二月既望,”康王時期的《御正良爵》“惟四月既望丁亥,”昭王南征時之器《靜方鼎》“八月初吉庚申至,吿於成周。月既望丁丑,王在成周太室,”……直至周宣王時的《伊簋》、《無惠鼎》皆言:“惟王廿又七年正月既望丁亥”及“惟九月既望甲戍”。綜由上述可知、“近望”和“幾望”皆是言“月相”的同一詞語也,參諸家說“近望”只是在漢初時使用,而“既望”之用可追述到西周初年也。這也間接證明帛《易》所採本當為最古本也。另帛《易·歸妹·六五》“月幾望”作“日月既望”更可隨李學勤先生《夏商周年代學札記》中《癸酉日食說》之釋《簠室》天1、《佚存》374、《京津》3695及《屯南》379甲骨拓片為:(“日月”二字釋為“明”字,我沒有見過帛書實物,如帛《易》“日月既望”中“日月”也只佔一字位置,則可最終落實。)

“癸酉貞,明又(有)食,惟若。

癸酉卜,明又(有)食,匪若。

癸酉貞,明[有]食,[告於] 甲 。”

甲骨文中“日有食”和“月有食”(有作又,食作識{去言旁})見《甲骨文合集》33697的“乙丑貞,日有食,其[告]於上甲”;《合集》33699“庚辰貞,日有食,告於河”;《屯南》726“壬寅貞,月有食,王不於一人咎一。”等很多。由晁氏所引孟熹“幾望”作“既望”,並雲:“十六日也。”知“幾”作“既”為最古文,而韓嬰、樑丘賀、京房本作“近”只是西漢時古文也。同時也可證明宋·朱震《漢上易傳·叢說》所言:“孟喜、京房之學其書概見一行所集,其要皆《子夏傳》所出。”不至確也。(《子夏易傳》為韓嬰所傳,非孔子弟子卜商字子夏者。)

《釋文·系下》言:“大寶,孟作保。”宋本、《集解》本同作寶,帛《系》作“費”。龖案:《書·金縢》:“寶命,”《史記·魯世家》作“保命”。《左傳·莊公六年經》“齊人來歸衛俘,”《左傳》及《公羊》、《穀梁》之《經》並作“衛寶”。杜預疑左氏《經》誤,孔穎達《正義》言:“‘(類俘保字)’、‘寶’古字通用。或‘ (類俘保字’)字與‘俘’相似,故誤作‘俘’。”《春秋經》獨左氏作“衛俘”,當是漢初張蒼所獻古文,《公羊》、《穀梁》皆今文也,孟喜《易》作“保”證明孟氏恢復之《易》為真古文也。
  《說文》引《易》曰:“‘龍戰於野’,戰者接也。”帛書《二三子》雲:“‘龍戰於野’者,言大人廣德而下(糹妾)民也。”龖按:《說卦》和孟喜、幹寶皆釋“戰”為“相薄”,《說文》釋“戰”為“接”義與帛書《二三子》同,而不同於諸儒之言。《漢書·儒林傳》言:“孟喜得《易家侯陰陽災變書》而改其自已所受師法。”龖更以為所謂《易家侯陰陽災變書》當為類似於近現代出土的上博簡《楚易》、包山卜簡、馬王堆出土的《帛易》、夏侯灶墓出土的《阜易》或秦簡《歸藏》等之書。《說文》引《易》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現行《易》文中無此句,當為孟氏古文《易》蓋即《易家侯陰陽災變書》中之文也!!!

《周易正義》序雲:“《子夏易傳》曰:‘雖分為上下二篇,未有經字。’孟喜曰:‘《易》分上下二經。’”

現存孟氏《易》有:

帛《易》作“夕泥若厲”。《說文》小徐本雲:“(骨易),骨間黃汗也,從骨易聲。《易》曰:‘夕惕若厲。’臣鍇曰:當言讀若《易》曰也。”大徐本“汗”作“汁”,言:“讀若《易》曰:夕惕若厲。”小徐本雲:“夤,敬惕也,從夕寅聲。《易》曰:‘夕惕若夤。’”大徐本同。龖案:此可證五經無雙的許叔重以“惕”當“(骨易)”解,由“《說文》言:“其稱《易》孟氏,”知孟喜本古文《易》此處為“夕惕若夤”。

《說文》言:“(每卜),《易》卦之上體,《商書》曰貞曰(每卜)。”臣鍇曰:“《尚書》曰貞曰(每卜),今借悔字。”龖案:阜陽漢簡《周易》“悔”多有作(每卜)字者,同時此本文中不諱漢高祖“邦”字,說明阜《易》為劉邦稱帝前古本也。

《說文》引《易》曰:“忼龍有悔。”“忼”宋本、《集解》本同作“亢”,帛《易》作“抗”,《二三子》作“杭”,帛書《易之義》和《漢書·王莽傳》同引作“炕”。知孟氏古文《易》本作“忼龍有悔”也。

《說文》雲:“坤,地也,《易》之卦也。”帛《易》作川,石經樑丘賀本作巛。此說明孟氏古文《易》、宋本、《集解》本同作“坤”也。

帛《易》、熹平石經樑丘賀本“瀆即不吉”,《說文》言:“黷,握持垢也,從黑賣聲,《易》曰:‘再三黷’。”此孟氏本古文《易》以“瀆”作“黷”也。

《說文》引《易》曰:“‘龍戰於野’,戰者接也。”“龍戰於野”,帛《易》、宋本、《集解》本同,阜《易》“龍”作“蠪”,帛書《易之義》“戰”作“單”。帛書《二三子》雲:“‘龍戰於野’者,言大人廣德而下(糹妾)民也。”《坤文言》“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故稱龍焉”條下《周易集解》引孟喜曰:“陰乃上薄,疑似於陽,必與陽戰也。”龖按:《說卦》和孟喜、幹寶皆釋“戰”為“相薄”之義,《說文》釋“接”義與帛《易》同,而不同於諸儒之言,好一個“獨得隱士說”的孟喜並“《五經》無雙”的許叔重。

《說文》引《易》曰:“乘馬驙如。”“驙”宋本、《集解》本同作“班”,帛《易》作“煩”。則孟氏古文《易》作“乘馬驙如”也。

《說文》引《易》曰:“匪寇婚媾。”宋本、《集解》本同,帛《易》作“非寇閩厚”。此說明孟氏古文《易》、宋本、《集解》本同作“匪寇婚媾”也。

《說文》引《易》曰:“泣血慩如。(心旁在下)”宋本、《集解》本同作“泣血漣如”,帛《易》作“汲血連如”。此說明孟氏古文《易》、宋本、《集解》本同作“泣血慩如(心旁在下)”也。

《說文》言:“吝,恨惜也,從口文聲。《易》曰:‘以往吝。’(口文彡)古文吝,從(文彡)。”又云:“遴,行難也,從辵粦聲。《易》曰:‘以往遴。’”馬衡先生雲:“二三七 《易》下經家人至小過廿六卦。家人卦終吝(爻下加口),今本作吝。《釋文》於說卦‘為吝’下雲:‘京作遴。《說文》辵部‘遴’下引《易》曰‘以往遴’,而口部吝下引《易》則作‘以往吝’。(許君於《易》稱孟氏,而前後所引有異文。段玉裁雲或兼稱他家,或孟《易》有或本,皆未可知。)此不作吝而作吝(爻下加口),當是吝字或體。《廣韻》雲:‘吝、俗作吝(爻下加口),’誤矣。”龖案:由帛《易》吝分別作“哭(犬換文)”和“閵”,知孟喜本古文《易》當也“吝”、“遴”兩出,而京房本有作“遴”乃承焦贛遡追孟氏本也。

訟卦“利見大人”帛《易》此處作“利用見大人”,龖案:《漢石經集存》二四九《校記》殘字第3行為“利用見大人”,以此可知施、孟、京氏三家中也有與帛《易》相同作“利用見大人”的。蓋孟喜本古文《易》此處作“利用見大人”,而熹平石經出此校記也。

《釋文》“鞶,王肅作盤,帶亦作帶。褫,鄭本作拕。”《說文》引《易》曰:“或錫之鞶帶。”帛《易》作“或賜之般帶。”則孟喜本古文《易》此處作“或錫之鞶帶”也。

唐·張參《五經文字》言:“  復,上《說文》下石經。”《說文》小徐本即如此作;而熹平石經可由殘字碑陽一25行“頻復”、碑陽二第4行“頻復”作“復”可證。《說文》小徐本引《易》曰:“車脫輹(為古字輹)。”大徐本作“輿脫輹。”由《五經文字》之“復”字說知小徐本較大徐本可信,帛《易》作“車說緮。”《校勘記》言:“輿說輻,石經、嶽本、閩、監、毛本同。《釋文》本亦作輹。”則孟喜本古文《易》作“車脫輹(為古字輹)。”

《集存》之二三0有圖版三三之230,存9個字。馬衡先生言:“《易》上經比、小畜、履三卦。此石與《雜卦》為表裡,文在行首。其上當有餘石,未拓足。比卦‘比無首’今本比下有‘之’字,小畜卦‘近望’,今本作幾望,《釋文》雲:‘《子夏傳》作近。’”龖案:幾,阜《易》、帛《易》作幾。晁氏曰:“京、劉、一行作近。”而中孚卦之“幾”,晁氏曰:“孟、一行作既,孟雲:十六日也。說之案:古文讀近為既。”即孟喜本古文《易》“近、幾”作“既”也。

“愬愬”,宋本、《集解》同,帛《易》作“朔朔”。《釋文》言:“愬愬,山草反,《子夏傳》雲:恐懼皃。馬本作虩虩,音許逆反,雲:恐懼也,《說文》同,《廣雅》雲:懼也。”《說文》引《易》曰:“履虎尾虩虩恐懼。”由“《說文》言:“其稱《易》孟氏,”知孟喜本古文《易》此處為“履虎尾虩虩”也。

清·阮元《周易校勘記》言:“包荒,嶽本、閩、監、毛本同。石經初刻同後改苞,下《象傳》及否卦包承、包羞同。《釋文》包本亦作苞,荒本亦作巟。”《說文》引《易》曰:“包巟用溤河。”即孟喜本古文《易》此處作“包巟用溤河”也。

恤字,《說文》(目窅)字下言:“讀若《易》勿恤之恤。”龖案:碑陽二第1行石經樑丘賀本存“恤”字,《尚書·大誥》:“不卬自恤,”三體石經古文作“恤”,此間接可證樑丘賀本為今文,孟喜本為古文《易》也。更同時證“五經無雙”的許叔重所言“孟喜本為古文《易》”至確也。

“胏”《釋文》言:“緇美反,馬雲:有骨謂之胏。鄭雲:簀也。《字林》雲:食,食所遺也。一曰:脯也,子夏作脯,徐音甫,荀董同。”《校勘記》言:“噬幹胏,石經、嶽本、閩、監、毛本同。”宋本、《集解》本作“胏”。《說文》引《易》曰:“噬幹(肏土),胏,楊雄(肏土)從巿。”則孟喜本古文《易》此處作“噬幹(肏土)”也。

《說文》引《易》曰:“賁如皤如。”宋本、《集解》本同,帛《易》作“蘩茹蕃茹”, 即孟喜本古文《易》此處也作“賁如皤如”也。

《說文》“畲”字下引《易》曰:“不葘畲。”大徐本後有“凶”字,段本作“田”。《禮記·坊記》所引可能為另家《易》文而大徐、段氏誤從也。《說文》“葘”字條下言:“不耕田也,從艹葘(去卄頭)《易》曰: ‘不葘畲 ’。徐鍇曰:“舊解從艹甾聲,轉寫誤以巛(中加一)田合為葘(無卄)亦無聲字”。此字帛《易》、宋本、《集解》本同作菑,可證徐鍇之言,畲帛《易》作“餘”。伯2530“菑”作“蕢(貝換田)”。我在恢復《易》熹平石經碑時參眾家隨徐鍇引之舊解而從孟氏古文《易》本也。

《說文》引《易》曰:“虎視眈眈。”阜《易》、宋本、本同,《集解》“視”作“視”;“眈”伯2530作“(目冗)”、帛《易》作“沈”,則孟喜本古文《易》此處也作“虎視眈眈”也。

“童牛之牿”,“童”楚《易》、《說文》作“僮”,《釋文》雲:“《廣》、《蒼》作(牛童),劉雲:童也。”“牿”,楚《易》作“(木旁上口下幸)”,帛《易》作“鞫”,《釋文》言:“劉雲:牿之言角也。陸雲:牿當作角。九家作告,《說文》同,雲:牛觸角著橫木,所以告人。”《說文》引《易》曰:“僮牛之告。”馬衡先生言:“二四八 《易》校記,此在上《經》蒙至比五卦一石之陰,首行為大畜卦校記,‘童牛之告,’今本作‘童牛之牿。’細審告字下是點,必非樑丘氏之文,當是孟、施、京氏有作告者。《說文》告字下引《易》正作告,或如敘中所說《易》孟氏歟?”此校記殘石為“四童牛之告·”可證孟喜本古文《易》此處作“僮牛之告”也.

“習坎”宋本、《集解》本同。帛《易》作習贛。《釋文》言:“坎,苦感反,本亦作埳,京、劉作欿,險也,陷也。”《說文》引《易》曰:“入於坎窞。”宋本、《集解》本同,帛《易》作“入於贛閻”。石經《校記》殘字有“欿”字,則孟喜古文字《易》必作“坎”字也。

宋本、《集解》本“只即平”,帛《易》作“塭即平”。《說文》“禔,安福也,從示,是聲。《易》曰:‘禔既平’。”而另出“只”字雲:“地只,提出萬物者也。”即孟氏古文字《易》作“禔既平”也。

《說文》引《易》雲:“突如其來如。”阜《易》此處有“九四其出如其來如焚如棄(157)”帛《易》作“出如來如紛如棄如”。此說明孟氏古文字《易》作“突如其來如”。

《說文》引《易》曰:“鹹其脢”。宋本、《集解》本同,帛《易》作“欽其股”。則孟氏古文字《易》作“鹹其脢”。“頰”,宋本、《集解》本同。帛《易》作“陝”。《釋文》言:“兼葉反,孟作俠。”則孟氏古文字《易》作“俠”。

《說文》言“《易》榰恆凶”。“榰”《集解》本作“震”,宋本作“振”,帛《易》作“奐(大換目下攵)”。《釋文》振,張作震。”則孟氏古文字《易》作“榰恆凶”。

《說文》引《易》曰:“有孚裕無咎。”宋本、《集解》本同作“罔孚裕無咎。”帛《易》作“悔亡復浴無咎”。而帛《易》“無咎”也有作“無咎”者,即孟氏古文字《易》作“有孚裕無咎”。

“用承”,宋本、《集解》本作“拯”,帛《易》作“撜”。《釋文》言:“拯救之拯,注同。《說文》雲:舉也。鄭雲:承也。子夏作抍,《字林》雲:抍,上舉,音承。”《說文》言:“抍,上舉也。從手,升聲。《易》曰:‘抍馬壯吉’,蒸上聲。撜,抍或從登。”《說文》引《易》曰:“明夷於南狩。”宋本、《集解》本同,帛《易》作“明夷夷於南狩。”即孟氏古文字《易》作“抍馬壯吉”和“明夷於南狩”也。

睽卦“掣”,宋本同,楚《易》作(介攴)、阜《易》作絜、帛《易》作諜(木換止字)、《集解》本作觢。《說文》引《易》曰:“其牛觢。”《釋文》言:“昌逝反,鄭作觢(角換牛字)雲:牛角皆踴(無力字)曰觢(角換牛字)。徐市制反,《說文》作觢,之世反,雲:角一俯一仰,子夏作觢(角換卄),《傳》雲:一角仰也。荀作觭,劉本從《說文》解依鄭。”《說文》引《易》曰:“天且劓。”大徐本作(臬刂)。即孟氏古文字《易》作“其牛觢”和“天且劓”也。

《說文》引《易》曰:“以事遄往”。《釋文》巳本亦作以,虞作祀。遄,荀作顓。”則孟氏古文字《易》作“以事遄往”。

升卦,熹平石經有“允升”字。《說文》言:“(上山下本右允),進也。允聲,《易》曰:(上山下本右允)升大吉。”《說文》序稱引《易》用孟氏。《漢上易傳》雲:“允,施氏作(上山下本右允),進也。”則石經《校記》當出“允”字之孟、施氏異文。龖案:由孟、施氏本《易》皆作“(上山下本右允)”,可知此為丁寬、田王孫所授《易》作“(上山下本右允)”;而熹平石經樑丘賀本作“允”乃是由(前)京房所傳授也。

《校勘記》言:“劓刖,石經、嶽本、閩、監、毛本同。”《說文》小徐本“(執木)(臬出)不安也,《易》曰:劓(臬出)困於赤芾。”大徐本作:《易》曰: (執木)(臬出)。”龖案:《周禮·考工記·匠人》鄭注云:“(執木)古文臬。”今本:劓省即今文臬字。則孟氏本存古文也。

《說文》引《易》曰::“鞏用黃牛之革。” 宋本、《集解》本同,帛《易》作“共享黃牛之勒。”即孟氏古文字《易》作“鞏用黃牛之革”也。

《說文》鼏字下引:“《易》玉鉉大吉。《易》謂之鉉,《禮》謂之鼏。”宋本、《集解》本同作“鉉”,帛書《二三子》作“贙”。則孟氏古文字《易》作“玉鉉大吉”。

《說文》引《易》曰:“笑言啞啞。”《校勘記》言:“震來虩虩笑言啞啞,石經、嶽本、閩、監、毛本同。言亦作語下同。石經初刻語後改言,下唯《象傳》句漫滅不可識,餘並改語為言。”宋本、《集解》本同,帛《易》作“芺囗啞啞,”言字殘損,由石經樑丘賀從竹字多從艹恢復碑參從帛《易》孟氏本。徐鍇按言:《易》曰:“笑言呝呝。”此南唐時何本《易》呢?存此備考。《說文》引《易》曰:“不喪匕鬯。” 宋本、《集解》本同。帛《易》作“不亡(釒匕)觴。”即孟喜本作“不喪匕鬯”也。

《說文》引《易》曰:“艮其限。”宋本、《集解》本同,帛《易》此處殘缺。“裂”晁氏曰:“列,孟、一行作裂。”夤,晁氏曰:“孟、京、一行作(月引)。”朱漢上雲:“薰,子夏作薰,孟喜、京房、馬融作薰。”則孟喜本《艮·九三》作“艮其限裂其(月引)厲薰心”也。

《釋文》言:“以須,如字,待也。鄭雲:有才智之稱,荀、陸作嬬,陸雲:妾也。”晁氏曰:“子夏、孟、京作嬬,媵之妾也,古文作須。”《校勘記》言:“歸妹以須,石經、嶽本、閩、監、毛本同。”帛《易》作“嬬”;《釋文》:幾,荀作既。”龖案:石經樑丘賀本此處殘存“既望吉”三字。恰合前說則孟氏古文字《易》此處作“嬬”、“月既望”。

《說文》引《易》曰:“刲羊。”大徐本作“士刲羊,” 宋本、《集解》本同。則孟氏古文《易》作“刲羊”也。

朱漢上雲:“初九遇其配,孟喜、鄭氏作妃。”《釋文》言:“見鬥,孟作見主。”《校勘記》言:“遇其配主雖旬無咎,石經、嶽本、閩、監、毛本同。《釋文》:配,鄭作妃,荀作均,劉昞作鈞。豐其蔀日中見鬥,石經、嶽本、閩、監、毛本同。《釋文》:蔀,鄭、薛作菩。”帛《易》、宋本、《集解》本同作“見鬥”。則孟喜本作“初九遇其妃”、“見主”。

《說文》引《易》曰:“豐其屋,”大徐本作“寷其屋。”帛《易》、宋本、《集解》本同作“豐”,既孟喜本作“豐其屋”也。

《釋文》言:“闃,姚作鬩,孟作窒,並通。”《校勘記》言:“闃其無人,石經、嶽本閩、監、毛本同,嶽本作閴。”宋本、《集解》本同。帛《易》作(上明下犬)。則孟喜本作“窒”也。

《說文》惢字下言:“讀若《易》雲旅瑣瑣。”帛《易》、宋本、《集解》本同,《說文》引《易》曰:“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喪其齊斧”今本和帛《易》作“喪(亡)其資(溍)斧”。範先生雲:“漢《太尉橋公碑》引作《周易?旅卦》作“得其齊斧”,同石經。《釋文》雲:‘《子夏傳》及眾家並作齊斧。’《漢書?王莽傳》有此《經》所謂‘喪其齊斧’者也。” 龖案:晉卦名帛《易》作溍。《釋文》雲:“孟作齊。”則孟喜本作“旅瑣瑣”、“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和“喪其齊斧”也。

《釋文》言:“好爵,孟雲:好,小也。”《釋文》言:“爾靡,本又作糜,同之池反,散也,幹同。徐又武寄反。又云:之彼反。《韓詩》雲:共也,孟同。《埤蒼》作縻,雲:散也。陸作(糹麻),京作劘。”即孟喜本作“好爵”、“爾靡”也。

“茀”帛《易》作“發”,《集解》本作“髴”,《釋文》言:“方拂切,首飾也,馬同。幹雲:馬髴也,鄭雲:車蔽也,子夏作髴,荀作紱,董作髢。” 晁氏曰:“孟、一行、虞亦作髴,雲:鬢髮也。說之案:茀古文紱字。”《校勘記》言:“婦喪其茀,石經、嶽本、閩、監、毛本同。”《說文》繻字下言:“讀若《易》繻有衣。小、大徐本同而段玉裁本無“讀若《易》”三字。另《說文》引《易》曰:“需有衣絮”。宋本、《集解》本同作“繻有衣袽”,帛《易》作“襦有衣茹”。“繻”,《釋文》言:“而朱切,鄭、王肅雲:音須。子夏作繻,王廙同,薛雲:古文作繻。”《校勘記》言:“繻有衣袽,石經、嶽本、閩、監、毛本同。”即孟氏本作“髴”、“需有衣絮”也。

朱漢上言:“小狐汔濟,孟喜曰:小狐汔水未濟一步下其尾故曰小狐汔濟未出中也。”

《說文》小徐本“(卄麗)艹木相附麗土而生,從艹麗聲。《易》曰:‘百穀艹木麗於土。’”大徐本作“麗於地。” 宋本作“百穀木麗乎土。”《釋文》“草木麗,如字。《說文》作(卄麗)。乎土,王肅本作也(龖案:筆誤,應作地筆誤,它本作地)。”《集解》本作“百穀草木麗乎地。”同時引虞翻言作“地”。《校勘記》言:“百穀草木麗乎土,石經、嶽本、閩、監、毛本同。”即孟氏古文字作“百穀艹木麗於土。”

《說文》引《易》曰:“孰飪。”小徐本“飪”中間有亻旁。《校勘記》言:“亨飪也,石經、嶽本、閩、監、毛本同。《釋文》:亨本又作亯,下及注聖人亨、大亨、亨飪者並同。”由“《說文》言:“其稱《易》孟氏,”知孟喜本古文《易》此處為“孰飪(中加亻旁)”。

“吳(口加一)”,宋本、《集解》同。《釋文》言:“則吳(口加一),如字,孟作稷。”

《說文》引《易》曰:“雲上於天,需。”龖案:諸本作“雲上於天,需。”《儀禮·士昏禮》鄭玄注言:“今文於為於。”可知孟氏本“於”作“於”乃真古文字也。

“殷”,《釋文》言:“京作隱。”婁機言:“隱,《史記?司馬相如傳》:隱天動地,《漢書》作殷天。”《說文》引即孟氏《易》曰:“殷薦之上帝。”

《說文》引即孟氏《易》曰:“君子節飲食。”宋本、《集解》本同。

《說文》引即孟氏《易》曰:“明出地上晉。”此字石經《公羊》、大徐本作(臸下日)。

《釋文》言:“窒,珍慄反,徐得悉反。鄭、劉作懫,懫止也。孟作恎,陸作(山火月)。欲,如字,孟作浴。” 宋本、《集解》本作“窒慾”。另“欲”,晁氏曰:“孟作谷,案:谷古文欲字。”龖案:此晁氏所見本與《釋文》本不同,存異備考。

《剩義》引《正義》言:“象曰風雷益,《子夏傳》曰:‘雷以動之風以散之萬物皆益,’孟喜同。”

《釋文》言:“偏辭,音篇。孟作徧,雲:周鳾(去鳥旁)也。”宋本作偏;《集解》本作徧,虞翻解與孟喜同。

《說文》引《易》曰:“君子豹變其文斐也。”“斐”宋本、《集解》本同作“蔚”,龖案:“豹變”《革卦·上六》石經樑丘賀本殘字作“豹辯”。 知孟喜本古文《易》作“君子豹變其文斐也”。

“以恆”,晁氏曰:“孟、京無此以字。”歸妹象《剩義》引晁氏言:“歸妹以娣以(京房無以字)恆也。”“翔”,晁氏曰:“孟亦作祥,雲:天降惡祥。”《校勘記》言:“天際翔也,石經、嶽本、閩、監、毛本同。《釋文》:翔,王肅作祥。”即孟喜本古文《易》作“歸妹以娣恆也”、“天際祥也”。

《釋文》言:“後掛,京作卦,雲:再仂而後布卦。”宋本、《集解》本同作“掛”。《說文》言《易》筮“再仂而後卦”宋本、《集解》同作“掛”。許慎言“《易》筮”而不言“《系》”或“《繫辭》”。或孟氏本此“大衍之數章”也不在《系》中?存此以備考。

《考文》言:“古本:繫辭焉而命之,無焉字。”帛《系》也同無此“焉”字。《釋文》言:“而命,孟作明。” 宋本、《集解》本同作命,帛《系》作“齊”。

《說文》引《易》曰:“夫幹寉然。”“寉”宋本、《集解》本同作“確”,帛《系》作“蒿”。《釋文》言:“隤然,大回切,馬、韓雲:柔皃。孟作退。陸、董姚作妥。” 宋本、《集解》本同作“隤”,帛《系》作“魋”。即孟喜本古文字此處作“夫幹寉然”、“退然”也。

《釋文》言:“大寶,孟作保。” 宋本、《集解》本同作寶,帛《系》“費”,恢復經從孟喜本。《史記?趙世家》“虙戲神農教而不誅。”《說文》罨(電字取消後品形重迭)字下言:“讀若《易》虙羲氏。”《釋文》言:“包,本以又作庖,白交切,鄭雲:取也。孟、京作伏。犧,許宜切,字又作羲。鄭雲:鳥獸全具曰犧。孟、京作戲,雲:伏服也,戲化也。” 宋本作“包犧氏”,《集解》本作“庖犧氏”,帛《系》作“戲是”,下句作“*聿(左偏旁殘)戲是”。 即孟喜本古文字此處作“大保”、“伏羲氏”也。

《釋文》言: “耒耨之利,奴豆切,馬雲:鉏也,孟雲:耘除草。”

《說文》引即孟氏《易》曰: “犕牛乘馬” 宋本、《集解》“犕”同作“服”帛《系》作“備”。

《說文》引即孟氏《易》曰:“重門擊(木廣屰)”,另作“(木橐)”,徐鍇曰:“柝亦(木廣屰)也,故云判。今《周易》作柝,唯《周禮》作(木橐)。”《集解》本作“(木橐)” 宋本作“柝”,帛《易》作“(木尺)”。

《說文》引即孟氏《易》曰:“上棟下宇。宋本、《集解》本同,帛《系》作“上練下楣”。《說文》引即孟氏《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說文》引即孟氏《易》曰:“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世”原為“代”避唐太宗諱改。)《釋文》言:“象也者像也,眾本並雲:像擬也。孟、京、虞、董、姚還作象。” 宋本作像,《集解》本作象,帛《系》作馬,與《集解》本意同。

《釋文》言:“絪,本又作氤,同音因。縕,本又作氳,紆雲反。” 石經殘字、宋本、《集解》本同作“絪縕”,帛《要》此處作“天地昷萬物潤。”《說文》引孟氏“《易》曰:天地壹壹(豆上換凶字)。”

《說文》孟氏引《易》曰:“雜而不越(辶旁)。” 宋本、《集解》本同作“越”,帛《易》此段在《易之義》中作“越(無走旁)”。徐鍇言:“越(辶旁)文播越字,越度也。”

《說文》引孟氏《易》曰:“闡幽。”宋本、《集解》本同,帛書《易之義》作“贊絕”。

《說文》引孟喜本《易》曰:“利者義之和也。” “利物”,宋本、《集解》本同,《經典釋文》言:“孟喜、京、荀、陸績作利之。”

《說文》引《易》曰:“參天兩(古文)地。”帛書《易之義》、宋本、《集解》本同作“兩”,《玉篇》言:“兩(古文)今作兩。” 即孟氏《易》為古文字也。

《說文》引孟氏古文《易》曰:“燥萬物者莫暵乎火,火離也。”大徐本“火”作“離”。宋本、《集解》本“暵”同作“熯”。

《說文》引:“《易》為旳顙。”另引作“《易》曰為馰顙。”“旳”《集解》本同,宋本作“的”。恢復經從孟氏古文。龖案:《說文》兩引不同,或為孟氏書的時間和板本不同造成?《說文》引《易》曰:“為馵(無灬)足。”大徐本無此句,宋本同,《集解》作“馵”。《釋文》雲:“馵,主樹反。京作朱、荀同,陽在下。”恢復碑從京房本作朱,此字當有《校記》。

《說文》引孟氏《易》曰:“為黔喙。”宋本、《集解》本同。

《說文》引孟氏古文《易》言:巽(古文)卦“為長女為風者。”《漢簡》謂古文巽如此,宋本、《集解》本同作“巽”,帛《易》作“筭”。《漢簡》謂“撰字之古文作篹,”可證“筭”為古文;現行諸本作“為風者為長女。”

朱漢上言:“案《集解》坎為狐,《子夏傳》曰:坎稱小狐,孟喜曰:坎穴也,狐穴居。”

《說文》引《易》曰:“井法也。”龖案:今本《易傳》無此句,但《風俗通》及《後漢書·五行志》所引同有此文。鄙以為或孟氏古文《易傳》佚文存此備考。

《集存》“二四八 《易》校記,此在上《經》蒙至比五卦一石之陰,首行為大畜卦校記,‘童牛之告,’今本作‘童牛之牿。’細審告字下是點,必非樑丘氏之文,當是孟、施、京氏有作告者。《說文》告字下引《易》正作告,或如敘中所說《易》孟氏歟?三行‘盈諸滿皆言盈,’似是上《彖》謙卦校文。”

校記殘字 “盈諸滿皆言盈”。龖案:此說明四家本有“盈”諱為“滿”者,考《易》中比卦:“有孚盈缶”;習欿“九五欿不盈”;《序卦》“盈天地之間者、屯者盈也、有大者不可以盈”;《易彖上》“雷雨之動滿盈、天道虧盈、地道變盈、鬼神害盈、人道惡盈、尚訊息盈虛、水流而不盈”;《易彖下》“損益盈虛、月盈則食天地盈虛”;《易象上》“盈不可久也、欿不盈”。出現“盈”字17處。蓋孟氏古文《易》諸“盈”字皆不諱作滿。“欿囗囗欿有”考《易》中有“ 55習欿有孚維心亨、九二欿有險 ”有“欿有”二字。由碑字的《經典釋文》可知樑丘賀、京房本“坎”作“欿”,或孟喜古文《易》作“坎”也。“六二躋九陵” 碑殘字有“躋九陵”字,說明施讎、孟喜、京房本有如現行諸本作“躋於九陵”者?“利用見大人”詳見碑陽一第7行,訟卦“利見大人”帛《易》此處作“利用見大人”條。“·以旅與” 查《象下》有中有“以旅與”字,說明石經樑丘賀本有作“以旅與”三字,而孟喜、施讎、京房本或有與“以旅與下其義喪也”句中異文之處。

綜上所述西漢初韓嬰“推《易》意而為之傳”、孟喜託“得《易家侯陰陽災變書》”而改其自已所受師法。開後來費氏、劉向父子、馬融、鄭玄、荀爽等校蘇恢復古《易》之先河。古先賢這種追遡古本“自強不息”的精神為我們所參詳敬仰。商、周甲骨文、金文的大量發現整理,以及上博簡《楚易》、包山卜筮簡、馬王堆出土的《帛易》、夏侯灶墓出土的《阜易》以及秦簡《歸藏》等書的出土,使我們這代人見前賢所不見,聽前人所未聞。相對而言更應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校書目:

《宋本週易註疏》中華書局1988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影印北京圖書館藏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

《周易集解》北京中國書店1984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影印姑蘇喜墨齋張遇堯局鐫本。

《周易異文校正》吳新楚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載上海博物館藏楚簡《周易》,簡稱楚《易》。

《漢石經集存》馬衡先生遺著,考古學專刊乙種第3號。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科學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十二月第一版第一次玉扣紙三開本印刷。

《經典釋文》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元遞修本(全三冊本)。關於西漢之《易》當時存錄。《釋文?序錄》言:“《子夏易傳》三卷;孟喜章句十卷(無上經,《七錄》雲:又下經無旅至莭,無上系。);京房章句十二卷(《七錄》雲:十卷,錄一卷目。);費直章句四卷(殘缺)。”

《古易音訓》二卷[宋]呂祖謙編[清]宋鹹熙輯,《續修四庫全書本》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嘉慶七年刻本。

《阜陽漢簡﹤周易﹥釋文》,中國文物研究所古文獻研究室,安徽省阜陽市博物院釋文。載《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李氏集解剩義》清·李富孫輯續修四庫全書第27冊,經部易類,是書乃據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嘉慶種學齊刻本影印。

《漢上易傳》宋·朱震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冊,經部五 易類。

熱門搜尋
做夢嘴上長痔意味著什麼 解夢著火了又拿水滅了好不好 夢見蛇眼睛瞪著是什麼意思 做夢夢到拯救世界 給射手座的第65封信 星光燦爛 夢見摘青色的棗是什麼意思 勾人 夢見魚的嘴裡吐出來好多蝦是什麼意思 被蛇咬了 夢到刷碗停水了好不好 夢見房子有個洞是什麼意思 做夢仇人抱小孩跟我打架意味著什麼 夢到想吃頭髮好不好 夢到跟父母一起挖掘街巷裡古董好不好 夢見姨哥家生個男孩是什麼意思 夢到指甲裂好不好 夢見偷衣服 夢見好多金幣閃閃發光是什麼意思 夢見與老婆分手是什麼意思 做夢手淫女人出血意味著什麼 重工業 靜如處子 夢見和心上人一起偷東西是什麼意思 吃芒果 做夢撿到個兒子意味著什麼 夢見收衣服收來別人的衣服是什麼意思 做夢女人臉是魔鬼意味著什麼 做夢夢到捉黑魚 夢到褲子屁股上破了好不好 夢見表姐躺在棺材裡面是什麼意思 姓是 做夢掉入殺人現場意味著什麼 做夢夢迴學校上課意味著什麼 抱著女人睡覺 夢到單位給兒童體表好不好 做夢在孃家打鎬子破兩個洞意味著什麼 做夢自己和女人在洗頭意味著什麼 夢到喝了好多杯不同鮮果汁好不好 夢到和別的男人做爰 看到死人 做夢用手抓積雪意味著什麼 夢見被小狗咬了一口沒有出血是什麼意思 夢到三十年沒見過的老同學吃飯好不好 夢見媽媽是鬼保護我們是什麼意思 夢到有人在追殺我好不好 夢見牛犁紅薯是什麼意思 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