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星座 風水 八字 相術 占卜 解夢 測試 熱門話題 生肖運勢
當前位置:人生運勢站 > 占卜 > 周易算命

易經學習:乾卦上

欄目: 周易算命 / 釋出於: / 人氣:2.33W

乾卦

宣聖講義

孔子

易經一書。自分數類。曰卦、曰辭、曰傳、曰圖。合之曰易經。實則卦與爻辭為經。餘則傳也。圖說也。卦與辭又非同類。卦象在前。文辭在後。文辭亦有所別。有屬原辭。傳於口者。有屬後人推衍成文者。有從他易續纂其言者。有合古今占候明著其義者。故易有數體。而皆以卦爻為主。卦爻自古迄今末有異也。雖因序有先天后天之殊。其卦末變也。因佔有連山歸藏之別。其象末易也。故伏羲文王易有異。而卦無異。用有殊。而象不殊。則以卦皆此卦。象皆同象也。卦用無盡。則其辭無盡。卦象不易。則其意不易。學者欲通其變。先求其常。欲究其用。先索其意。卦六十四。爻三百八十四。皆其常數。乾上坤下。水潤火炎。皆其定義。學者當就是以求之。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及其彖象之辭。位時之義。凡關卦之所立。意之所存者。皆載於經。可一一進而研習焉耳。

六十四卦乾坤為首。明各卦皆自乾坤出。而坤又在乾後。明陰之生於陽。故言卦必先乾坤。而尤必先明乾卦。乾為萬物之始。一切生化之本。其位高。其德全。故能為萬物之主。今先就卦爻之象。與彖象之辭。分別釋之。乾之卦象、以

易經學習:乾卦上
爻成。重之為
易經學習:乾卦上 第2張
。凡六位。此凡卦皆同也。六位者以天地上下具六位也。卦原三爻。六位則為六爻。以分配天地人而別其陰與陽也。天曰陰陽。地曰柔剛。人曰仁義。三者皆兩故六。六位立。天地人之陰陽數皆見矣。夫後天之中。有陽有陰。不獨存也。一剛一柔。不獨生也。一善一惡。不獨行也。故吉凶福禍。順逆利害。正邪明暗。訊息進退。莫不相倚而成。相麗而名。此天地人各有陰陽。而卦爻乃有六位也。乾之六位。上乾下乾。其象同。其名一。故為純陽。純陽由爻言之。非由位言之。既有六位自含陰陽。一三五陽位。二四六陰位。位自有陰陽。非爻之陰陽也。故三位之
易經學習:乾卦上 第3張
。則可名陽。若重之為六。是已生化而合陰陽。三屬陽。六屬陰。由陽生陰。故其生必陽。其成必陰。此就卦爻言也。若進而推之則陽生陰。陰又生陽。生化無窮。陰陽至紛。不可盡述。此則以卦之六爻。爻分陰陽言之耳。乾卦雖因爻位而備陰陽。然其體陽也。卦本無體。以爻為體。爻之陽者、卦亦陽。爻之陰者、卦亦陰。或以爻之類言。或以爻之數言。皆別於位也。故卦有陰陽。爻有陰陽。位有陰陽。時有陰陽。位者定方。時者異宜。有位則有時。有時而後位可明也。故六位有六時。或因時見位。或因位見時。故曰六位時成。苟無時。則位無用也。乾卦六位亦有時。故紀爻之數。一數其位。一數其時。一數其爻。一數其類。類者即陰陽也。故有初與上二三四五之數。九六之名。初言時也。上言位也。二三四五亦時亦位也。九六類也。以六爻賅時位。言時失位。言位失時。故時寓於初。紀其始也。位寓於上。志其高也。由時言之。則為國中終。由位言之。則為上中下。而二者並居不孛。並行不疑。用時。則自初至上。皆可以時數。用位。則自上至初。皆可以定數。而爻之所象不異。故六位時成者。位時皆於是見之也。

且爻六位分三才。而卦則分內外。雖一卦乃兩卦也。以其體只三位。重之則合兩卦。故有內外之分。或曰上下。或曰往來。亦一陰一陽也。故卦必明雲某上某下。如乾曰乾上乾下。坤曰坤上坤下。實為一卦。而分上下。正以乾坤八卦而外。皆由上下兩卦合成。八卦雖為本卦之重。而仍必分內外言也。雖一乾卦。而成自兩乾。上之乾。與下之乾。異也。以其髑用不同。陰陽異數。故也。況上下之卦。合則為備六位之體。分則為獨具三爻之體。其生化之跡已著。而陰陽之數亦加。則其分合間。對待中、各有所異。其名雖同。實不同。故六位之卦。為六十四卦中之卦。已變者也。三爻之卦。為八卦中之卦。末變者也。如

易經學習:乾卦上 第4張
易經學習:乾卦上 第5張
。一屬八卦之乾。一屬六十四卦之乾。六十四卦自八卦出。如子與母。其卦名同。而用殊。故八卦可名先天。則六十四卦可名後天。若名八卦為母。則可名六十四卦為子。

若名八卦為綱。則六十四卦為目。若名八卦為本。則六十四卦為用。二者原不同也。故在易卦。必明其變易之跡。由一個

易經學習:乾卦上 第6張
變而為
易經學習:乾卦上 第7張
。其所變在重一
易經學習:乾卦上 第8張
也。實非僅重一
易經學習:乾卦上 第9張
也。蓋細分之。則天有陰陽。地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就六位之乾言。則八年級為地爻。五上為天爻。三四為人爻。則實將八卦之
易經學習:乾卦上 第10張
。重之為六。分之為三成三
易經學習:乾卦上 第11張
耳。故卦六爻。由重卦言。則分內外兩卦。由三才言。則分天地人三部。三才亦後天也。故亦必備陰陽。即由爻位明之之。亦可知其各有陰與陽也。不特此也。卦以爻立。爻以位明。位以時定。時以氣行。雖有八年級三四五上六爻。亦具終始上下義。而其用不止是也。則因氣之不息耳。氣行不息。終則復始。內而出外。外而入內。上下往來。迴圈不已。則雖分卦、分才。分位、分時。猶末盡也。蓋氣之行如環。氣之成如球。本無間斷。則無終始。自初至三。自二至四。自三至五。自四至六。自五至初。自上至二。皆可分別。而為一卦。以其氣之環行無已、故曰周流六虛。本六位時。不曰位時,而曰虛者。正以其非限於此位時也。故卦之成。非一卦也。非二卦也。乃各卦分合而成者。其象固如是也。

卦一而用眾。爻六而變多。故象者。象其意也。非指物而物之也。爻者。效其數也。非定名而名之也。如乾之

易經學習:乾卦上 第12張
。為象簡。而所象無盡。爻則六。而所效之數。不可紀述。故曰易以變易為用者也。卦雖分內外上下及互動。旁通各卦。而有其主用。有其本世。有其客應。有其臣使。有其機。有其基。有其門戶。有其道路。有守有行。有去有止。故一卦有無窮象。一爻有無盡義。此皆變易之所見也。乾之為卦
易經學習:乾卦上 第13張
。六爻上下。其體象天。然非如目中蒼蒼之天。乃統名之天。其主曰神。乃統名之神。其用曰動。乃元氣之行。其類曰陽。乃元陽。其精日玄。乃元精。其象包一切形神。概天地萬有。通乎道器。貫於上下者也。然有其主用。則在九五一爻。以乾為陽。陽數自左上。一三五七九。恰當五爻為九九為乾之大用。五為乾之主位、且乾之六爻者、乃合內外二乾卦言。內為體。外為用。以其陽氣之動、必出也。以外卦之三爻言。九五為其中爻。中為極位。故主見焉。此因卦而殊者也。如坤則反在內。而居六二。乾坤相對。一外一內。既殊其類。其主亦異。故各卦主用之爻。皆視卦而定也。乾卦六爻三極。分主與客。有世與應。凡卦皆然故六位不移。而主客異地。六爻不變。而世應殊方。則以其來自何鄉。當居何位。按之本宮之數。而定所居之方。大抵皆以三爻距離為準。恆視內外上下為呼應。如八卦之對列也。故初與四爻。二與五爻。三與上爻。皆為其對應之位。蓋後天陰陽以偶行。有主必有客也。

又六爻三極之中。以三四人爻為重。則以易教為人道立也。天道非人不明。地道非人不通。所貴乎易者。人之志也。吉凶禍福。因人而見。順逆動靜。因人而明。神鬼之情。因人而達。動植之物。因人而察。故卦象以人爻為重。而爻象以人事為則。此三四兩爻為占卦之主。觀象之樞。非此不足以言卦情。不足以致卦用。而聖人之意、亦不可見。天地之心、亦不可得。故進退存亡之機。升降訊息之數。動靜之道。順逆之途皆從三四爻辨之。此人為天地之主。而萬物之靈也。觀往知來。察微知顯。皆人爻之著於象數者也。是易為人道立。而卦因人爻成。苟舍中爻。則失其主。而昧其用。故一卦之用。必先自中爻發之。而一卦之意。亦自中爻得之也。此三四中爻介乎天地之間。立於終始之道。兼乎內外之事。通乎上下之情。賅動靜之行。合幽明之德。著天地之數。而持之以一。昭神鬼之靈。而折之以中。此至中和之基。齊本末之門。為全卦精神所存。變化所秉。其重要不可比擬。故觀象者先察焉。夫卦象本乎爻。爻象存於數。數者實為易之靈。如人之魂。物之精也。不識其數。則握死物。而無所用之。雖熟覩爻象。強記卦形。終無所明。以不得其所用也。故一二三四五六之數。與初上之辭、九六之用。皆象之所寓。而神之所行。其上下升降之途。來往多寡之跡。皆由數中見焉。誠以氣行無形。神至無影。唯數足以紀之耳。故陽奇陰偶。一見而明。左升右降。循序而得。先後天之同與。順逆之殊行。分合之異致。或見於外。或潛於內。或加、或減。或乘、或除。莫非數之所成。亦即象之所示。學者明其數矣。則天地尚可指於掌。日月尚可止於圖。今古之時。明晦之地。皆可推而得之。數而驗之。故易逆數也。重在數其數耳。

至六爻之情。恆因內外上下卦而有同異。則亦時之不同。位之不一。與數之別也。二與四同功異位。三與五同功異位。其情即因之而判。果以陰陽類言則同。以時位數言則異。故一則多懼。一則多譽。一則多凶。一則多功。其象之同而不同。爻之異而又異。不得以皆同類同位。而謂之同情也。故三與五為朋、而非朋。二與四為隣而非隣。實因數之差也。觀於河圖之象。天地生成之數。則可見矣。夫言情而必及終始。言數而必兼本末。此固卦象之所重。然亦有取始而去終。逐末而遺本者。亦有重本而舍末。求終而忘始者。蓋亦因時之殊。位之異。卦之德。爻之情。各不一也。然在人道。則未有取一遺一者。此由卦象、不盡為象人事也。人事在中、固有本末終始之全。若在初、則無始。在上則無終。處上則捨本,。處下則舍末。各有中極。而卦限於六爻。故在兩端。必有一闕。此因天地之內。唯人得其全。物則僅得其偏。人得天地之中以生。故全而居中。物得天地之一以育。故偏而居兩端。亦理勢自然而然也。故在初與上。或則當位。或則失位,或則得用。或則不用。而一卦之象亦因是而殊觀。要之、數之所成。氣之所行。天地尚不得其全。何況物乎。故由入事言之。則自二為始。至五為終。上下本末。俱有餘位。而後不越不僭。不卑不亢。致乎中和之德。行乎正大之門。其所重多取二四三五四爻。非無故也。然天地有極。人道有變。或處之絕地。或置之危枝。或潛之深淵。或遠之遼野。亦非絕無之事。當為非常之觀。要以中道為常。本位為當。此則聖人立教之意。明象之旨不可不知也。是故卦象之所成。必取圓度。爻象之明。必以環行。以濟其窮。而通其變。則偏者可止之於正。失者可復之於全。準天道之行。定人事之則。昭物情之化。制性命之規。則其不用不當之爻。亦有宜時宜地之例。此六爻不可偏廢。而三極仍有常道存也。故卦象之觀。必先熟夫爻象之例。欲因象以明意。必先求其象之所成用。象者簡、而用則繁。意者微、而數則顯。學者必先就其外而推其內。因其粗以溯其精。方可以通乎象。而彰其意焉。

宗主附註

此言乾之卦象。尚有多義。因辭中有者則講。釋時可申明之。明象熟辭。而後卦可通也。苟舍其一。不通其二。則不過記誦之學。終無解於易。易初原不重辭。止可求之於象。後聖述辭與象相證。其益學者多矣。但辭為明象者也。象有未明。始求之辭可也。若徒熟其辭。而忘其象。則何解於卦哉,故夫子先釋象而後釋辭。使學者知所先後。毋忘本末耳。

又曰中國聖人講造化之數。全由實驗得來。而外人不知。以為虛玄莫考。誠可笑也。蓋易明指出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及河圖洛書。

五行九宮之序。皆由定數所變化者。非故為其制也。無論何物。變化之數。不出於此範圍。其所成物質名類。不得異於此定序。則天地之所自判。人物之所自生。下及一草一木。一器一物。莫不皆然。以孚此而生化者。是曰定序。不獨易與圖書然也。譬如一立方體木塊。以刀劈之。自上而下。必成兩片。再劈之必成四條。更斷之必成人立方體。此一變生兩儀。再變分四象。三變成八卦之定例也。如細分之。則一變者一。再變則為二數。三變則為四數。合之共得七數。故變極於三。數滿於七。而形成於八。果將立方形體數之。雖為四方。卻得六面,此卦爻之以六位成也。六者。有形之本體。無論大小皆同,八者。由分所成之定體。亦無論大小皆同。以方為方。必合九為一。蓋非九不得全也。九者中一邊八。即九宮之數。去其四隅。即五行之數,以四隅乃陽生陰也。非原數也。故五行即四象,而含太極於中央。至變為九宮。其中央太極仍存。故太極在後天居土位。為坤宮。而主一切也。故變化之序,不離於易數。不外於河洛之象。可驗之於至細至微之物者也。苟精思之。則天地生成。莫不了於指掌也。故變不離三。數不逾七,形不出八,而爻止於六,行止於五。宮止於九。中氣定於一。一者、太一也。太極也。神之主也。元氣之宗也,言數者所當先知之也。

易道誠不易講。雖一卦六爻。其所包義。不可盡述。今夫子撮大要講示。不過其一二耳。然已累篇矣。可知易道精深。原非容易貫澈者。乾卦為全易之首。尤為巨集大旡盡。將來講示。更必詳細。本來易教。為使人知天道。即卦象、亦為以物示天數也。夫道始終不離於數。一紀二紀。推至萬紀。大小迴圈。如歲與日。莫不有定數,故聖人得以卦象之。六爻中所有之數。既天地之氣數。一一與時合。果知其故。則未來事皆可推得。時雖多變。似非易測。實則包在六十四卦中。仍無奇也。天道窮而愎始。今雖未見。正因潛藏之氣未發也。故乾卦一卦。包盡宇宙。自古迄未來。始終皆縮影在六爻中。不過不能細數耳。然六十四卦。由乾出。乾道乃革。革象見於革卦。則革卦即為明乾道之革者也。此在已過時代見之。迄今又循瓚至此。合無數小循成大循瓚。如積日成歲之例。故大小同象。古今同運。此在人推之耳。

乾:元亨利貞。

宣聖講義

乾元亨利貞一語。包括全易之辭。易辭為明象也。象有限。而辭可長短詳略。故象之意難盡。則以辭引申之。如是可知辭之為明象。而必出於象也。易卦皆有辭。唯有長短詳略之異。以其象之難易而定。辭必本於象者、以辭中有象在也。象雖異。莫不出於乾坤。辭雖異。莫不本於乾坤二卦之辭。無乾坤之象。不能成眾卦之象。元乾坤之辭。不能得眾卦之辭。故乾坤之辭。實包全易之辭。而獨以元亨利貞四字、揭其綱領。蓋四字為辭之綱領。亦卦象之總義也。夫卦象之義、不易盡也。而獨揭四字。則可知四字之能涵藏無盡義矣。故雖四字。直同全易之辭。凡易之言文。莫非為四字所推衍闡者發也。苟明四字。即明全易言文。而乾之象亦明。乾之辭亦由此盡明。則此四字之義。可忽乎哉。今就四字詳釋之。使讀者得以推知四字。且及其餘之言文也。天下之物。終始本末。各有經紀。一歲四時。一地四方。各有度數。是謂天道。道因氣行。數因氣立。生化因氣成。故自太極始分兩儀。兩儀分四象。四象者、言陰陽既分。生化初見乃為四也。如河圖之象。分為五方之數。雖五而仍四也。土居中央。為氣數會合。而木火金水。分佈四方。為氣數生化訊息。其地位有定。次序不移。終始往來。上下週復。以定其度。故積日成歲、而有春夏秋冬。迴圈不窮。周而復始。以至無盡。此天道之執行不息。而萬物生化以見。氣自在中。數自成節。雖分之為十二月、三十日、二十四節候。及一月之朔望上下弦。一日之晝夜朝夕。其名目不一。總不離乎四象。四象者、象其氣數而名之。辨其終始而度之。非指一物。而物莫不如是。故不曰物、曰象。猶不曰氣而曰兩儀也。極也、儀也、象也。皆擬之名。非物之名。指以所擬。定其類。別其數。便於言也。故四象亦如兩儀。而就全數、分之為四。以辨氣之所行。數之所至。從而定其名類。志其德能。分別其用。以明其道。昭其性情。彰其物事。此聖人立辭之意。而明象之所象。故於乾卦之下。而為之辭曰、元亨利貞四字者、四象也。言乾備此四象。而有其名類。正如一歲具四時。而有春夏秋冬之名。一地備四方,。而有東南西北之名其義一也。故此四字之釋。非僅字義也。必先知乾包全易而卦具全德。方可以此四字度之。因其字而得其德用。由其辭而得其氣數。則始乾卦之象。及其象物之名類也。故此四字為易之主辭。亦乾之性情德用也。

夫天下之物。非一類也。天地之氣。非一致也。有寒必有暑。有生必有化。一日之中。朝夕晝夜、備四象。一歲之中。春秋夏冬、備四象明暗不同。冷煖異氣。此天道自然。生化定例。故天下有物則有數。有事則有度。度、數不出四象也。

有榮有枯。有生有死。莫不迴圈起伏。來往升降。推移而成用。變化而成德。故乾象之。而有元亨利貞四象之分。乾之大象、為天為陽。天主生化。陽主運用。為天下之母。故曰乾為天知大始。言乾為天下之始、生物成物者也。而其氣直包萬物。故其德全四象。元者、氣之始生。亨者、氣之大達。利者、氣之初歛。貞者、氣之終伏。四者氣之全也。故能生成變化。還返閉藏。以盡其用。而成其德。故四字有陰陽太少之分。備生長收藏之德。正如一歲之四時。一日之四分也。歲有四時。而土在中。日有四分。而日行空。乾卦有四德。而乾行乎其間。故乾之用由四德見。乾之象以四字明。乾乃合四者之全、而行不息。成四者之德、而用無盡。蓋乾之本象。如天之大。不易言也。唯分四字以象之。雖四象、仍一象也。元者、示乾之大生。如春之仁。亨者、示乾之大長。如夏之盛。利者、示乾之大成。如秋之收。貞者、示乾之大伏。如冬之藏。由德言之。生者仁也。盛者禮也。成者義也。伏者信也。此四者、德之見也。而智寓於中。則用之藏也。仁主生萬物。禮主和萬物。義主定萬物。信主保萬物。而智則致之。由吉凶言之。元主升發。亨主通達。利主制禁。貞主潛默。元主事之初。亨主事之蕃。利主事之退。貞主事之靜。故動宜元亨。靜宜利貞。順之則吉。違之則凶。故四德有殊功。四方有異宜。皆氣之所行止。數之所升降也。處元。則如氣之始升。處亨。則如氣之四達。處利。則如氣之初降。處貞。則如氣之伏藏。上下有紀。內外有度。行止有道。動靜有數。故乾以全德。行乎天下。皆成其用。而吉凶自見焉。禍福自召焉。唯君子知之。則無往不宜。由四象言。有進退存亡之幾。有動靜得常之道。在君子則無可無不可。以其善順氣數也。苟不順氣數。則吉凶失據。禍福無門。此聖人教人以辭。而示人以義。元亨之辭美而義明。利貞之辭吝而義曲。直曲不同。美吝異致。故元者為首出高位。示善之長。亨者為嘉會和易。示儀之盛。此直言也。利者為義利分明。示利之有害。貞者為動靜明辨。示動之有咎。此曲言也。故當進則進。當退則退。當興則興。當伏則伏。為善順時。否則災也。故曰元亨利貞。寓義於辭者深矣。夫人處顯易。處隱難。得時則智。失勢則昏。當其發揚之時。措應相宜。而其晦塞之際。進退失據。為其知有用。不知無用之用。知有為。不知無為之為。乃明於元亨。而昧於利貞也。唯君子應時行藏。順天進退。故無不宜。以其得四字之全義。而明天道之全用也。春生秋殺。夏榮冬枯。無一非天道。無一非生化之功。豈其謂春夏為天道。而秋冬非乎。豈其謂春夏為生化之功。而秋冬無哉。故君子視之如一。乃克全四字之用也。故乾之四象皆吉辭而用其則殊。其義則有異也。不然。胡不直曰義而曰利。不曰幹。而曰貞哉。此曲辭之可味矣。

元從二人。與仁同。言氣之始生。唯人得之二者氣之全也。陰陽已分。一為陽。二則成陰。故元陽已含陰氣。乃陽之陰也。若獨陽不生。不生不得謂之元。人之生也。受二氣之中。故人亦同仁。仁之訓生。與元同而元又始也。天下之生者、皆謂之仁。天下之始生者、皆謂之元。元者由仁出也。如木生於果仁而為芽之初。雖始生。未見形於外至屯則見矣。故元者始也。上也其義通圓。言氣之全。德之廣。用之大。發之充盈。能包舉一切。無不周至也。故謂之圓。圓則無方。乾者天也。天圓而德廣。普覆萬物。皆在其中。故曰乾元雖言乾而義重在元字。以乾之德首見也。因元為天下大始。萬物皆在其後。正如天為生化之本。故曰乾元亦一太極也。太極變而生化成。其太極永存。隨生化不滅。,是為天下大本。或名之中。乾元亦中也。故乾元直貫全易各卦。雖屬不顯。仍在象中。凡卦皆有太極。

有乾元、有中一也。以卦象原出於是。氣數之所秉承。生化之所主宰。故曰大本。神道寓焉。神者、無方無形。而無不在。體物不遺也。唯乾元顯其德焉。故天下萬物皆自乾元始。坤元成。而坤元亦乾元所出也。用有二極而體唯一元。太極含兩儀。兩儀一太極。知大始之本於太一也。故神曰太一。凡此以下所生化。所分合。上下道器之別。偏全形氣之類。莫不自太一出。此聖人示人以生化之本。天地之源。而以太極定其極。乾元名其元。如溯水之源木之根。而告人以所自出。義精辭妙。無過於是。讀者先識之也。

元亨者、始而能通。生而能大。為氣之至盛至和者也。夫天下之達用曰和。以其出於中。不失中也。故謂之禮。禮自仁出。而以成其仁。唯和乃能致之。聖人制禮。非以制人。乃以和眾。唯和能安。唯禮能和。故曰禮之用和為貴。以和為禮之本也。禮之初。出於誠。成於敬。齊於一。止於中其德最盛。其儀至美。其用至大。其道至通。其義則為全生育性而正命。以復於天者也。故元之次為亨。將以仁施為禮。中出為和。生成其大。始繼以通。外則位育之功。內則誠明之德。大本以立。大用以全。天道以施。人道以建。則禮者、人道之所始也。人之始為生。生本於父母緣於夫婦。夫婦為生之本。此禮所造端焉。夫婦者、道也。一陰一陽之和也。道由陰陽和、而後萬物生。人由夫婦和、而後人類生。此生生之大本。而天下之定序也。故禮成以夫婦之和。而道成以陰陽之合。天地之大。猶不能外。況其他乎。故和而後盛。盛而後亨。亨以繼元。和以返中。天人之道。莫過於是。故成始者天之道。成終者、人之道。人生自天。而必歸天。故必履和蹈中。以復其初。此由乾爻象見之者也。乾皆陽爻。而有陰位。陽與陰和。乃成其用。夫乾為始生。坤為始成。以陽生必待陰成也。河圖之數。天一初生水。而地六始成之。此數之著也。氣之昭也。末有獨陽孤陰而有生成者。故陽主生。必得陰以成之。成而後盛。和而後成。既盛且和。斯為元亨。元之用雖神。不接於外。必待物乃見其德。元以亨大。中以和成。人情然也。天道亦然。在六十四卦已屬後天人道為重。必有交合。始見生化。既有交合。斯有善惡。故情必中節。用必中度。唯禮為貴。唯和為本。和以禮和亨以德亨。故仁之施必禮也。而元亨之義可知矣。

利貞者、自修之道也。天道時行。萬物亨通。天道時靜。萬物利貞。氣有散斂。數有消長。道有動靜。德有廣隘。此天下之常也。唯其始生。求其亨達。唯其既盛。求其保持。亨以太和。天下共榮萬物同豐。繼之者難。故反求諸己。持盈保泰。唯在潛德。守常應變。唯在明時。事有所宜。物有所貴。天地有異道。日月有異行。而況人物乎。故德之明者。必止於至善中和之至者。必慎獨以成於至誠。至誠不二。乃復於太極。還於太初長保太和。永得長生。此內修之功。為聖人立教之本也。夫利者、有害存焉。貞者、有淫在焉。樂而忘憂。驕而任情。則利反為害。貞反為淫。以過度也。和乃失矣。失和則失中。失中則忘生。身之不保。安能久亨。故繼元亨。必明利貞之道。則性情之學所以貴也。乾之為道。處天下至貴。履天至尊。行天下至安。樂天下至樂。萬物所被。萬類所服。萬善所歸。

萬行所宜。故其大、唯天則之。唯聖君象之。當其元亨之時。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德之至也。道之至也。而唯其盈之憂。滿之慮。高不忘危,尊不忘卑。得不忘失。和不忘亂。故獨乾乾不息。謙虛自下。蔑其尊貴。戒其情慾。以反於性命之正。觀於變化之門。不失其中和。不怙其明德。不以覆萬物為足。不以生萬物為榮。高而能下。貴而能賤。悠然於禮義之內。藹然於仁智之中。故能常保太和。成其利貞。此天道自然。聖入所觀。氣數自至。君子所師。非有為也。蓋德之大者。愈遠則愈求其反。道之至者。愈明則愈處於微。唯至柔以行至剛。極陽以俯極陰。斯乃得其至中。保其太和。苟不如是。則皆失之。故天道有春夏生長。即有秋冬收藏。日正則斜。月盈則闕。氣之至極必反。物之至盡必變。故元亨之後、必利貞。而明明德之時。必止至善也。和貞者止至善也。能止乃利。能善乃貞。止則情安。善則性正。此利貞為性情之學。誠明之功。無非長有其中和位育之功。而永達其乾元生成之德耳。故曰利者宜也。貞者、正也。言宜於時。正其分也。夫事之宜者曰義。位之正者曰信。唯義為大利。以無不利也。無私始無不利若少涉私。則此利者。彼之害。此宜者。彼所否。安得謂之利乎。故大利必本於義也。唯信為至貞。以至誠也。誠則無不成。若少涉於偽。則己不成。安能成人。人不成。安能成物。故至誠無不成。而必本於信也。義為時中之道。信為抱一之德。斯即天地不息不二之行。聖人唯精唯一之訓也。故曰、和貞者性情也。以其道變化。正性命。保合太和。乃能利貞。此天道之應於秋冬。人道之見於義信。而始終一貫。本末不渝。以成道達德者也。天之秋殺冬藏。正同其春生夏長。且因其殺藏。以成其生長之功。苟無殺藏。將安用其生長乎。天道一也。元亨利貞一道也。皆相成相應者也。故六爻寓其意焉。無非二氣升降訊息為之也。而辭出於象。明象則辭自通。熟於辭者、亦達於象。斯在讀者深求之耳。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後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宣聖講義

孔子

易辭有彖與象之別。皆當日所佔繇辭。為示卦爻之旨趣。明氣數之順逆者。雖成於後人。實傅於前代。蓋有卦則有佔。有爻則有用。有象則有意。象之難釋。則附以言。用之難盡。則系以語。為以垂政後世示範天下者也,故有彖以舉全卦之義。有象以揭一體之旨。合則互通。分則獨用。此各卦爻皆有是辭。而乾尤著也。夫彖亦象也。言明卦象。而指其所包之旨意。測其氣之所至。數之所成。而得其所為吉凶禍福。關夫事物之宜否。靜動之異。行藏之殊。進退之違。上下之別。或奇或偶。或因或革。或有或無。或生或化。莫不依變以為佔。本用以明志,此皆有為之事。故皆側重於人道。而立本於性情者也。彖者端也。本也。陳列於首。舉其綱領。而以見全卦之意。定全體之用也。故其辭統各爻。賅內外。合上下而言也。象者詳也。別也。列數於下。而析其分部。以見各爻象之志。而明其變化之情也。故其辭判異同、具本末別性情。審時位而言也。彖統括而簡。象分序而詳。二者必合觀之。方足見卦爻之常變。明氣數之出入。而以窺天地之盈虛。知陰陽之消長。為人事之準則也。故其為用多重中爻。其為言多屬人道。以易之為教。固如是也。夫易本末著辭於書。迄文王始為定其例。故彖象之辭。雖出於古。實集成於文王。而易之名。亦自文王始命也。蓋文王以前。雖有卦爻。而不為書。雖有言辭。而不著編。故傳雖久。而無易之名。此讀辭必歸功文王也。吾因文王之志。重為刪加。而錄為傳。廣其意。申為釋論。而列為文言。蓋亦得於古人者也。今講彖象。兼及文言各傳。先明所出。以使後世知辭之所始。併為紹述先聖易教之微義耳。

彖曰大哉乾元云云。乃明乾卦之象。而揭其德也。夫乾之為象。居天下之始。為有生之首。其德至大。唯天當之。而乾猶有初也。雖為天下大始。而有所始。主天下大生。而有自生。如天之德而統天。居位之尊。而不限於位。處時之先。而不窮於時。故有是象。而為是辭。其所謂初者。以其得先天之氣也。是曰乾元。乾乃卦名。乾元則氣之名。乾為大始。乾元則氣之始。乾為大生。乾元則氣之生。故乾元為乾之初。行乾之中。履乾之位。周乾之時。而光可比儗者也。故曰大哉乾元。夫人之生有其性。物之生有其靈。天之覆也有其神。地之載也有其精。日月之照也。有其光明。則皆先天之氣所凝。而為生化之英。執行之冥冥。蓋物不自生。不自存。必有為主持之。而煦育之。則元氣是也。元者、人也。仁也。如果之仁。為生之精。故名之元。其義則原也。本也。首出庶物。存精含明。通道流德。至純至清。斯謂之至中。名之大一。肇於無極。成諸太極者也。天地尚依是建立。何況於人物乎。故乾之中有乾元焉。為萬物所始生。而統乎天之神。夫乾之為物、純陽也。而乾元猶陽之精。以既生也。乃有其名。故與坤元、同主生成。坤元陰精。順承有終。乾元資始。獨接先天。以太極之初。元氣渾淪。獨為陽也。而兩儀既分。仍為陽精。故其德並坤。其氣且在乾先也。以在天先。乃克統天。非有為而統之也。乃天自此出耳。天者在萬物為首。在元氣猶後。而元氣則先後一貫。始終永存。不過乘乾以行。因乾為用而已。故稱乾元而用九。九即乾之大用。元氣亦用焉。乾元無形有形。無名有名。無用有用。凡乾之德。即乾之功。此統天而不離天也。乾之為卦。在全易之首。為一氣之始。能主宰萬物。經綸天下。以遂其生生之德者。則賴乎此乾元也。乾之功德。自乾元出。而卦之精神。亦自乾元見也。故彖辭第一語。即曰太哉乾元。明乾之真、在乎乾元。而與乾元用九一語、始終本末。俱示乾之為道。與其用所在。使天下知天之所成。生之由來。及夫全易卦爻之所出。與其用之變化也。

乾主大生。如雲雨之生物。物因以生。因元氣而成形。因乾德而為用。此天下生化之機所自流行、以生生不息也。乾之為象。象天之覆而無垠。象道之生而無盡。然有生則有死。有始則有終。此天之常。道之則也。唯乾能通死生。貫終始。以所自來。還所自去。仍一氣之流行也。其為神靈而光明。為氣清而飛騰。為精純而永凝。為德章而日新。故能成始成終。以共乎天下生存。此象之為大明而兼終始也。大言其無比。明言其至清。終始言其充盈。此所以謂之元也。道至玄。德至圓。而功至全。故純粹之精。清明之神。德流世間。道兼太極。而達無盡。如有盡、則非乾矣。乾毀則盡矣。故曰大明終始。由卦之象具見者也。以全卦純乎其純。故稱天而獨大。以其氣純乎陽。故稱精而獨明。以始自地下。終於天上。包括無盡。首出庶物。統天受氣。分道賦形。品類成名。含弘光大。迄乎無窮。故曰終始。言其德本元氣、包天地入物而終始也。夫始有終。終亦有始。小之如一日一歲之迴圈。大之如一人一物之生死。其至也。則天地成壞。日月升沉。皆此元氣為之者。如是克稱終始。若徒始而不知終。僅終而不能始者。皆氣之簿。德之偏也。不足以當終始二字。故不曰始終。而曰終始者。正以能終復始也。唯元氣能之。乾之能也、以乾元也。元則圓矣。圓則全矣。佛有圓頓之說。既元氣之德也。唯人性當之。夫乾之終始。有其紀也。德之流行。有其度也。紀度何在。則六位也。天地六合也。古今宇宙、六方也。三才陰陽、六位也。故卦六爻。而紀度見焉。有位以立。有時以行。立則有守。行則有功。此有始有終。而以生以存者也。其道由六爻見。其德由六爻明。卦皆六位。唯乾坤為純。故乾之六爻。賅全用、而極其變。成全德、而通其神。此謂之六位時成也。位有定。而時有宜。唯乾元處之至中。行之至宜。以其順乎自然而無為也。無為而無不為。故曰時成即時中之德。至誠之功也。以六位皆陽。本精純之氣。行虛玄之地。故曰六龍。時字與上時字一義。皆時之中。時之宜也。乘者、有所行也。以乾元行六位而得時。乃統天也。御猶統也。夫天非蒼蒼之言也。括諸神功而言。凡天之道。皆乾之道。天上下均在內。以乾元出天之先。入地之後。天尚由其統御。況其下者乎。故乾元之氣不可見。由六位見之。陽出於地。升於天。行乎六位。包括上下,此乘六龍而御於天也。亦卦爻自然之象。有數可紀。有度可度者也。故辭如此。,唯其六爻皆陽。始稱六龍。陽者升、而親乎上者。其行也、必御於天。此言爻氣而見九之用。亦明元氣之因爻位行也。陽行順而上騰。故龍出於地。而登於天。然後天、以天為極。唯元氣超天以外。故六龍止於上九。而乾元用九則無首也。六爻至上己亢。而乾元用九、轉為大順也。可見天之德不盡。元之用不窮。能純用乾元。則天尚聽命。非六位所可拘也。唯其無拘。故成其大。唯其大用。故成其圓。此乾元之德。而寓象於乾卦爻。其象之難盡者。則申之於辭也。

乾以重陽而成六位。陽之極則易變為陰。乾之象必變為坤。以其體陽。其用必陰。乾體純陽。其用必見於坤。如日光、必映於月。雲之雨必著於土。氣之自然者也。故乾象雖不變。而主天下之變。氣雖末化。而開天下之化。以其處極位。有極體。遇時必變化也。夫乾之變化。非如他卦也。他卦變化出於乾坤。乾之變化無所出也。無所出者。言在後天為獨尊大。無所承也。然無所承。而有所本。本於先天之氣耳。先天之氣無名。以氣也。先天也。皆後天之名名之。故無名。無名而欲名之故曰道。乾之所本道耳。故乾之變化。本於道。道之變化。自然者也。無變而變。無化而化。雖有變化。不見變化。乾之重陽。仍如故也。極體極位。仍如故也。而變化者所見之用也。故夏變而暑。冬變而寒。天如故也。雲化而雨。氣化而風。天如故也。日出而朝。月出而夕。天如故也。雨少而旱。雪多而水。天如故也。所變者皆見於用。見於天之下。物之上。於天末嘗變也。而實主變化也。故寒暑風雨、天道也。朝夕旱冰、天道也。自然而變。自然而化。天不自變化也。故乾不變化而主變化。本道以變化。此所謂道變化也。道變而變。道化而化。一變天下同變。一化天下同化。有生有氣。有名有物。則皆隨之變化。而人為尤著也。以人居天地之中。當變化之衝。凡天之變化。必見於地。故必先及人。人亦隨天道變化。此生死之序。夭壽之數。窮通之殊。智愚之判。莫不隨天道而定其分也。然亦有其不變不化者存焉。以受生而得其中氣。同於乾元之氣也。變化者、謂之命。不變化者、謂之性。性則體也。命則用也。天下有生之物。無不有形神之分。此既後天之定則也。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形在外而主動。神在中而主靜。以後天先形。故陰在陽先。二者合而生。分而化唯入最明。以其受於天地者最全也。以其全。則其見也著。其存也明。故天地之道。由人可以候之。天地之氣。由人可以測之。不問其為形神。為顯隱也。故乾之變化。可徵於人身。而見於人之性命。性命固非人所獨具。而唯人最顯耳。夫性者、本天之道。因神之用。虛靈光明者也。命者因地之質。得形之全。方正凝重者也。而皆分於一道。成於二氣。合之為生。偽全身。分之為上下。為內外。此與乾象同也。故性不變而永存。命隨變而時化。因天之常變。而為人之性命。則因乾之變化。而可以正人之性命。此氣所流。德所薄。一貫者也。夫受天地而生、而有性命。曷為而有所正哉。此聖入立教之微意。而所以明人道也。天至誠不二者也。人則有誠不誠。有二不二。天道變而不失其常。人則變而易失其常。此因有物慾也。性生情。情生欲。性生靜。情生動。性隱情顯。性微情著。故情恆奪性。欲恆亂心。此鑑於天之變。而必有以正其心也。正心在於人道之修持。修而後誠,誠而後正。故聖人為之立教。而特著一正字也。。性命同源異流。不正則失中和。中者性之體。天下之大本。和者、情之用。天下之達德。中和者、性命之正也。因乾道變化。變面失其常。則教人以致中和。雖變不失其正。雖變不失其正。此立教之主旨。而說易之第一義也。故性命不得失於中和。而變化不得違於道。乾道如此。人道亦如此。人也者天之心也。人不失中和。則天不變。雖寒暑不害。風兩不災。日月不蔽其明。冰旱不傷於物。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非誇也。實也。實踐之事。本乎人性。成乎人情。自然而然者也。故因乾之變化。而推及人之正性命。因人之正性命。而歸於保合太和。保合太和耶致中和也。夫中天下之本也。不待於人。唯和則獨重人事。以性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純乎無為。而情則待於正。此中庸以發而中節為和也。發而中節。不失其和。乃復於中。此所謂性命皆正而能保合太和者也。和而曰太。以其體天也。故曰保合。言人道中和。以合天道中和。天人同順乃為太和。此正性命之功。而見於保太和以合乾道變化也。

天道者、天下所共也。變化而人物隨之。人道者、人之行也。其變化各見焉。故正性命、必從自修始。此所以謂各正性命。言天道變化。而人道誠正。兩者相應。乃保合太和。而後利貞。利貞者、性情也。以性情處變化而不失中和。順天道而能反求諸己。此乾道人爻之首義。在第三爻之辭。乾惕之戒。以明反覆之道。而後得利貞之吉也。在天之變化。而守中不易。居和不二。必有其道。則反己復禮是也。反而能復。道在己身。則長保元亨之福。此慎懼之行。孚利貞之義也。利貞者天道之見於秋冬。人事之當於隱遁。以其能正性命。和而不違於情。中而不失其性。乃利貞之道。盡人以合天者也。故因乾之四德。而寓其教焉。乾之四德、元亨利貞。天之序也。在人則先利貞、而後元亨。以人道重在己也。修己以成誠。然後成人成物。修己以正心。然後正人正國。修己以全生。然後安天下。皆在己者也。故自利貞始。而乾九三爻即以乾惕元咎為訓也。苟不能乾惕以孚利貞。人道不立。徒任天之變化?則如萬物之生死變化。亳無自主。展轉消亡而已。尚何以正性命保太和哉。故人道必有與立。而後可致中和之德。成位育之功。此利貞先於元亨也。夫人者、三才之中。天地之心。氣流德薄。而為萬物之靈。故其為道合天地。明造化。上以同高明。下以配博厚。悠久無疆。至誠不二。然後內有其道。外見其德。內見性命之正以達利貞。外致治平之功、以孚元亨。而後人道以盡。天道以明。此在乾卦爻。而以大人君子稱也。故象辭於利貞之後。繼以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之佔。即元亨繼利貞而至也。君之德也。治之盛也。非聖人孰能與於斯。此乾言人道、必以君聖為象。非徒位之尊也。時之得也。乃德之至也道之大也。蓋以合天道而能自修。立入道而能順天。以性情之正。成天地之中。以中和之功。成人物之生者也。乾道大生。而人君象之。此堯舜之事也。故曰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而乾之彖辭。實發大同之義。祟揖讓之制。喻人以處亂君之世。貴革命之舉者也。故此數語。始於天。而成於人。本於自修。而至於治平。先於利貞。而及於元亨。明於處變。而廣於反正。其義微而心言精。意深而文宛。非僅釋乾卦。而乾卦自見。蓋所取以為主者。

則三四人爻之象耳。以明人道。必本人爻。三而反覆。四則乃革。反覆利貞之道。乃革元亨之德。反覆性命之正中和之物。乃革變化之時。位育之道。一內一外。一顯一隱。一在乘時。一在得位。用異而體不殊也。此道之所見。乾之所為。觀各爻而自知也。故文王著易、以見其志。首揭之於此。宜細推求之。以探索易教之旨耳。

事之當於隱遁。以其能正性命。和而不違於情。中而不失其性。乃利貞之道。盡人以合天者也。故因乾之四德。而寓其教焉。乾之四德、元亨利貞。天之序也。在人則先利貞、而後元亨。以人道重在己也。修己以成誠。然後成人成物。修己以正心。然後正人正國。修己以全生。然後安天下。皆在己者也。故自利貞始。而乾九三爻即以乾惕元咎為訓也。苟不能乾惕以孚利貞。人道不立。徒任天之變化?則如萬物之生死變化。亳無自主。展轉消亡而已。尚何以正性命保太和哉。故人道必有與立。而後可致中和之德。成位育之功。此利貞先於元亨也。夫人者、三才之中。天地之心。氣流德薄。而為萬物之靈。故其為道合天地。明造化。上以同高明。下以配博厚。悠久無疆。至誠不二。然後內有其道。外見其德。內見性命之正以達利貞。外致治平之功、以孚元亨。而後人道以盡。天道以明。此在乾卦爻。而以大人君子稱也。故象辭於利貞之後。繼以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之佔。即元亨繼利貞而至也。君之德也。治之盛也。非聖人孰能與於斯。此乾言人道、必以君聖為象。非徒位之尊也。時之得也。乃德之至也道之大也。蓋以合天道而能自修。立入道而能順天。以性情之正。成天地之中。以中和之功。成人物之生者也。乾道大生。而人君象之。此堯舜之事也。故曰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而乾之彖辭。實發大同之義。祟揖讓之制。喻人以處亂君之世。貴革命之舉者也。故此數語。始於天。而成於人。本於自修。而至於治平。先於利貞。而及於元亨。明於處變。而廣於反正。其義微而心言精。意深而文宛。非僅釋乾卦。而乾卦自見。蓋所取以為主者。

則三四人爻之象耳。以明人道。必本人爻。三而反覆。四則乃革。反覆利貞之道。乃革元亨之德。反覆性命之正中和之物。乃革變化之時。位育之道。一內一外。一顯一隱。一在乘時。一在得位。用異而體不殊也。此道之所見。乾之所為。觀各爻而自知也。故文王著易、以見其志。首揭之於此。宜細推求之。以探索易教之旨耳。

宗主附往

天道不常而有常。人事則常而無常。故易卦只重三四兩爻也。以天地之氣。虛空往來。無所是非善惡。唯人在中。乃受某感合耳。如人事不能順承。則吉凶禍福見焉。否則無所謂吉凶禍福見焉。以無人則不生此吉凶禍福也。唯人居中。上通天陽。下接地陰。天它以交陰陽以合。後天事物。乃生乃化。陰陽二氣。非不能背忤。此通必有塞。交必有離。既有善、則有惡。故有吉福自有不能背忤。此通必有塞。交必有離。既有善。則有惡。故有吉福。自有凶禍。以在氣交之中。應氣變之數。皆人所致所承。他物不過受人之影響耳。正如一卦。上五與八年級四爻。均藉三四二爻、而後通接其吉凶亦因之而後見。若無中爻、則上下隔絕。天地不交。有何數可言耶。此在後天之中。一切變化。皆在人事。人事之如何。操之人心。人心之如何。既在乎人慾。故欲為天下大病。而利害見焉。利者害之偶。有利則有害。若求全利。只有取義。義亦利之別名。唯義者無不利。羲無不利、既無事不利。以相宜也。宜此宜彼、無不宜也。以其至中至當。無偏無私。故無不宜。故謂之義。謂之大利。若有一不宜,則非義非利。乃為害矣。故易曰、利者、義之和也。今人不知義。而妄求利。利未得。而害先至。失人道之正。而背天地之和。乖陰陽之時。此所謂種禍根也。天下唯平乃治。故大學曰平天下。非以力平之。以心平之也。心平者人已皆平。無稍偏頗也。果稍偏、則不平。故天下之亂。必由人心不平。人心不平。由政治不平。不平則必爭。爭則必亂。此不待事見。而可知其必至也。未有由一已智力能平天下者。況智力尚不足乎。故求治。恐去治遠。而離亂近矣。在天寧何心耶。視人之所為而已。否則豈徒一人之吉凶禍福哉。自來儒者。言道之大原出於天。與道家言天法逍。二者異同。實末明易辭人也。

彼乾卦為天。而乾元統天。同屬乾卦。其用不同。即天法道之意也。道在天先。而由天出。乾元在乾先。而因乾用。此自然之理。氣之所至。非言語可爭辨者也。後天之中。唯天獨大。而天亦有所出。此老氏以帝之先象道也。故太極亦有來處。元氣亦有先後。能明此自明天道之所出也。

又曰。此釋象彖群。猶未能詳言。然已發其大羲。苟循是玩索之。則不難得文王之微意。此固懦家至精之羲。歷聖傳薪之言。此十六字尢詳也。中庸大學全由此出。學者慎毋粗心讀過。

巨集教附註

乾卦彖辭。成於文王。述於周公。而夫子訂之。其一字一語。含義至深。唯文王周公聖智所作。以其時當囚辱之災。多忌諱之慮。而易之精微。有難明言者。乃研練出之。辭簡而旨巨集。羲微而文著。直為六經中至精文字。非可以等閒視之。蓋卦爻固有象在。苦於人之未達。雖有受之於師。卻無筆之於冊。其粗淺者不待乎辭則己明。其精微者。則辭尚難盡意。此傳有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語也。而文周乃苦心成之。其旨極玄。而文若淡然者。誠以天道不易言也。讀者宜網心求之。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宣聖講義

孔子

此釋乾卦之象辭。亦如彖、依卦象爻象而定其辭。蓋有卦象辭。有爻象辭。而加之以釋文也。,故於卦爻繇辭後。加以象曰云雲。明其為釋文也。凡卦爻辭皆分列於其卦爻下。唯乾坤二卦、統為一章。此後人便於記誦。求其貫通。以接於文言耳。非異例也。故釋象之文、與文言同列。而其義仍互通。即各爻辭。仍本前繇辭而來。不過演其義。申其旨。廣其意耳。故凡有彖曰、象曰。皆後聖釋卦爻之辭。猶之文言也。以卦爻雖雖著其辭。言簡意深。人或難達。特因所聞所見。述其義於辭後。而使讀者有所貫通耳。如乾之象辭。即元亨利貞四宇。面釋之者、乃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其下各爻皆然。皆本辭中具有之羲?而演繹之。以盡其意耳。夫意微而辭短。雖演繹之、尚有不盡。故傅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以其不盡。從而為之文言。從而系之各傅。無非為達聖入立教之旨。明易卦包涵之義。而以示天下後世。標人道綱領。此辭之不厭詳。而演之務求盡也。夫易象固自天道始。而易教則以人道先。辭為教立。文為人明。故在卦爻象辭。多包舉天地人物、鬼神氣數立論。而於演辭。則獨重人事。以易之用。唯人主之。而易之道。唯人通之。象既以人爻主其中。辭亦以人道立其本。此自古聖人之微意。而於乾之象辭。即首揭其例也。乾之卦象。元亨利貞。天道之常。而演辭自強不息。則人道之本。天人所以合。即可於此見之也。夫天行健三字、明示天道大本達德。次即繼以君子自強不息。明示人道孚天之行。即為人道之大本及其達德也。由天以及人。由天道以立人道。此立教本旨。中庸所以溯天命人道而定教之大則也。此不獨儒教之義。凡教皆然。而上古聖人即如此示其教。以其所生。返其所自。成其所成。而後人道以全。此二語不獨為釋乾卦辭。實為人道立則。聖教立綱。包括全易之辭。溯源人生之本。無過於此二語矣。夫乾天下之至健者也。以其出於先天。成於純陽。清虛光明。故為至剛。凡天下之至剛。必不拘於物。天下之至精。必不塞於明。唯乾以純粹之氣。得純一之體。不以物為形。不以情為生。乃能稱為至剛。行於至健。唯天象之。於物唯金象之。金亦至剛而純清。至凝而光明。即金剛石是其類也。其體至堅而至精粹。其化也至虛靈。故象乎夭。佛以之喻性。即以其如乾之純也。天之體如是凝而虛。堅而明。故其行健。能主物而不役於物。能御情可不徇其情。能用中而不執。守和而不二。故中庸比之至誠之德。以其有高明悠久之道。成不息不二之功。此天之本體。覆天下而不遺一物。生萬類而不窮。化萬類而不盡。則皆由於健也。健則至性、至誠、至一、至久至中和。永古如斯。生生不已。唯乾如此、故卦象之。唯天如此。故卦名之。唯象如此故辭著之。而聖人則之。此君子本其道以自勖其行。而自強不息也。君子者、成德之人也。以其成人之德。而孚天行也。君子本天之健。以自強不息。因其自強不息。以孚天之健。由天及人。由人返天。天人之道。一於健。一於自強不息也。天之健也。成其元亨利貞之常德。人之自強不息也。亦孚於元亨利貞之至德。以其能合天行。全天性。以成其天道人道也。人道由近及遠。由始至成。天則遠近無二。始終不殊。故元亨利貞。無為而成。人則必先自修、自勵。自驚惕。自勤慎。先求其利貞。而後達於元亨。故先必自強、而後不能息也。夫天之德。純自然也。天之道。純無為也。而其健也。不因乾惕不待謙卑。故其行乎四德也至順。

自成其序。自守其位。周流六虛。終始不已。唯君子取則焉。而自求其行。自成其德。以自強不息。此中有為有守。有行有志。非如天之自然無為也。而其成也。亦同於天之自然無為。以其能全其生。而返於天也。人之生也。生自天。受天之命。顧其成也。必成全其天命。而返復於天。方謂之成。方謂之成德君子。聖人述易之乾。而揭其義以教天下。而以自強不息法天之健。此其立人道。垂至教之意。深切著明矣。故易卦首乾。天下首天。

而天道首健。人道首在自強不息。此四字者、成德之本末。作人之終始有此四字、始能副乾乏四德。而孚天之健也。故自強不息者、眾行之基也。一切德行、均由此成。而自強其始也。不息其成也。自強者、反己克欲。精修篤行之謂。不息則至誠之功也。唯天無息。成其高明。唯地無息。成其博厚。唯天地不息。成其悠久之體。遂其生成之德。覆載之功。人而不息,斯成德而達道。全人以孚天矣。不息之義大矣哉。然其致之、則自強也。以自強不退。乃能達不息之域。荀稍懈即息矣。唯天之純一不二。純道不紛。故永不息。唯文王純德不回。故亦不息。此易之明於文王。而乾之德。即象文王之行也。

夫健之為言也。不獨至剛至堅。物之健也。其氣必全。人之健也、其行必圓。以其純而精也。故君子法天之健。必先自勖其德。無德不得為健。德之未醇。不得為健。若徒有勇有為。有剛有守。其為健之一耳。非健之全也。故凡物唯天稱健。諸卦唯乾稱健。以其氣純凝。而道光明。而神虛靈。而德渾成。而用見於生生。為造化之主。天下之神。其施無垠。其至無聲。其見無形。唯人之性象之。故性之德、健之行也。曰義、曰仁、曰禮、曰信。此人性之固有亦天之所以生萬物、覆萬物、化萬物、成萬物者。而名之曰元亨利貞。唯健乃有此四行。唯四行乃充健之名。以其四德全備四象全成。無乏無闕。圓融貫通。是謂大生。此天下之元氣所凝。真氣所存。至道所流。至理所行。以立天地。而建日月。亙古今。主宰一切。皆此健也。皆此德也。故人則焉。兩求其不息。而稱乎三才。與覆載並德。故中庸曰、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元強。以其至誠元息。能永致中和之德。故能育萬物而位天地。大而能化。聖而能神。能孚乾之象。成健之行。而備元亨利貞。此自強不息之功。即所以成元亨利貞之道。充仁義禮信之性。全其為人而成其生。此君子之所名。而大人同其稱也。在乾二五二爻。均有大人之號。三爻則為君子。而彖辭釋文、則君子大人並舉之者。其名異、其德同也。由用言之。則曰大人。由體言之。則曰君子。由德及於外言之。則曰大人。由修返於內外言之。則曰君子。皆人類之所尊。眾望之所歸。道之所寄。德之所成者也。故唯乾卦爻屢稱焉。以其道德稱也。二五由位之得時。道之得行。德之得見。故稱大人。三爻為自慎戒之時。自勤勞之位。宜自求成德。自樂守道。故稱君子。與此處自強不息之稱君子。同一義也。君子舉其自修。大人見其德位。二者一人也。苟有其德位。則君子亦大人也。苟論其修持。則大人亦君子也。後人於此多末曉然。以其異、而昧其同。實非聖人立言之旨。以易之辭、一字一語。皆從象定。從時位定。從內外上下定之也。非輕易為之者。故讀易辭、必深思之。必求於象數。必探於聖人之意。而後可瞭然於其名辭之異同矣。古人文字尚簡。寧好為出入哉。

初九:潛龍勿用。

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象日: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象曰:終曰乾乾,反覆道也。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象曰: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上九:亢龍有悔。

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熱門搜尋
夢見和女朋友家人吃東西是什麼意思 做夢往下看圓圓的月亮意味著什麼 姓鬆 夢見女朋友是傻逼是什麼意思 帶屏 夢見臉被組合是什麼意思 做夢去世的爸爸躺在墓旁意味著什麼 為何不能高過膝蓋 夢見同學對自己發脾氣是什麼意思 做夢眼皮癢意味著什麼 做夢和朋友做公交車意味著什麼 做夢男人對我小便意味著什麼 夢見老闆躲避我是什麼意思 赤膊 夢見和大姑姐大姑姐女婿是什麼意思 夢到女人黑貓 做夢自己拾鋼筋棍垃圾意味著什麼 做夢女朋友掉矛廁意味著什麼 9月雞好嗎 做夢夢到沒有信仰 夢見坐女人的船是什麼意思 夢見老爸打柴是什麼意思 野蠻 夢到疊褲腿好不好 夢到魚缸裡的魚死了 做夢很多眼屎意味著什麼 寬體 做夢老公又找了一個女的意味著什麼 夢到我在聞臭鞋好不好 夢到喜歡我的男同學好不好 做夢手指潰爛意味著什麼 夢見公雞叫是什麼意思 夢到在淺河裡游泳好不好 水潑 夢見和喜歡的人手牽手是什麼意思 做夢自己頭變兩個意味著什麼 做夢在警車裡開關燈意味著什麼 屬相雞和龍做夫妻 夢見一貨車裡都是冥幣是什麼意思 做夢夢到被告知自己壽命 夢到男有媽媽好不好 名繡 自已很累 夢見有鄰居闖進臥室是什麼意思 做夢我的東西被偷又找到了意味著什麼 金銀珠寶 做夢有女孩被外國人猥褻意味著什麼 做夢拿了別人的化妝品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