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星座 風水 八字 相術 占卜 解夢 測試 熱門話題 生肖運勢
當前位置:人生運勢站 > 國學 > 國學資訊

中國戲曲大全之梁山燈戲

欄目: 國學資訊 / 發佈於: / 人氣:1.69W

樑上燈戲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部分,是流傳於四川省地區的漢族曲藝形式,因起源於四川梁山而得名。梁山燈戲起源於明正德年,是民間戲曲。大家是不是對這個我國戲曲文化中的樑上燈戲感到很好奇呢?現在不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戲曲的發展和特色吧。


簡介
  梁山燈戲是長期流傳於四川省川東地區的漢族曲藝形式,因其起源於四川省梁山縣(今重慶市梁平縣),所以稱之為“梁山燈戲”。該劇種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戲曲大全之梁山燈戲

起源
  大致在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梁山燈戲,起源於梁平民間燈班的“玩燈”和“秧歌戲”,綜合了“玩燈”的舞蹈動作與“秧歌戲”的説唱表演形式,外地人稱“梁山調”,本地人叫“端公調”、“包頭戲”(解放前,女角由男性扮演,俗稱“包頭”)。它來源於羣眾的生產、生活實踐,吸取了梁平漢族曲藝文藝的精華。

梁山鑼鼓是梁平民間的打擊樂,它節奏明快,聲韻變換奇特,頗有現代搖滾的氣勢。

在舊時梁山,每年都要舉行民間鑼鼓大賽,而老百姓的紅白喜事,更要借喧闐的鑼鼓張揚。梁山鑼鼓最終演變成了梁山燈戲的鬧台鑼鼓。

梁山燈戲將本地漢族民間文學、民間歌舞、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雜耍的精華溶為一體,形成了神奇的特色。它同時具備了梁山農民口頭文學的風采,民歌、薅秧歌的音律,花燈、車車燈的舞姿,年畫、蘭花印布的美術效果,以及民間雜耍的技巧。

梁平產水稻,建國初期尚流行“藝術薅秧”,薅秧季節,薅秧鑼鼓伴着薅秧歌,表演民間喜劇、人物、故事,自娛自樂。據專家考證,梁山燈戲胖筒筒腔之燈弦腔的原胚,是秧歌戲的骨幹腔調。

過去,梁山燈戲的“編劇”,都是農民,自編自演生活瑣事,頗具山鄉風情、田園牧歌、家庭趣事、民間逸聞。劇中人物多是村姑、農夫、樵夫、侍從幫工、小手藝人、算命瞎子、和尚乞丐等下里巴人。

傳統劇目多是口授心記,短小精悍,但結構寬鬆,利於在演出中隨機再創作,即在故事情節大致不差的前提下,藝人可以在台上臨時開韻子、搭韻子,甚至與觀眾直接對話,這就要求燈戲的道白、唱詞通俗易懂,地方口語突出,且音韻平仄也極富生活氣息和幽默感。

梁山燈戲的劇目較為豐富,總數在200個左右,最具代表性的有《吃糠剪髮》、《送京娘》、《湘子度妻》、《請長年》等,這些劇目大都改編自民間戲曲或民間故事。燈戲表演採用方言,唱詞通俗自然,生動活潑,極富生活氣息。此外,由於燈戲的娛樂性很強,情節誇張,矛盾突出,嬉鬧詼諧,多為喜劇、正劇,但也有悲劇劇目。如今又出現《招女婿》、《賣驢》等新劇目。

演變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已逐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藝術體系。據資料介紹,梁山燈戲在發展的過程中,其主要聲腔形成了一個自南嶺到秦嶺峨眉至武夷山縱橫幾十萬平方公里,跨越影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閩西、陝南、豫西南、皖南、黔東、桂北、粵北等11個省區數百個縣,滲透幾十個戲曲劇種的“梁山調腔系”,這在地方戲曲聲腔中是首屈一指的,也是全國稀有劇種中極為罕見的。

特點
  梁山燈戲,在聲腔、樂器、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表演特點為“嬉笑鬧”與“扭拽跳”;唱腔由“胖筒筒.燈弦腔”、“神歌.高腔”、“小調。時曲”三類組成,燈弦腔比較獨特,系梁平特產;樂器主要為二胡、笛子、嗩吶、鑼鼓等民間樂器。它具有農民口頭文學的風采,民歌、薅秧歌的音律,花燈、車車燈的舞姿和民間雜耍的技巧,是表現巴渝民間風情的綜合藝術。

梁山燈戲的其劇目相當豐富,總數在兩百種以上,所以演員們表演起來往往動作誇張,帶有舞蹈的特性,深受當地羣眾的喜愛。節慶盛會或者紅白喜事,老百姓們總離不開燈戲。

當前,燈戲專業劇團的演出人員老化,會唱燈戲的老藝人已屈指可數,口傳劇目大量流失。另外,燈戲用揚琴、笛子、琵琶、二胡等民樂伴奏,由於樂手流失,不得不採用電聲樂器加民樂來“湊合”。年輕人受流行文化的影響,對傳統的、民間的東西接受困難,燈戲的傳承問題日益嚴重,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