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星座 風水 八字 相術 占卜 解夢 測試 熱門話題 生肖運勢
當前位置:人生運勢站 > 民俗 > 建築民居

節日大全:正月二十五填倉節

欄目: 建築民居 / 發佈於: / 人氣:3.97K

中國傳統節日——填倉節。這是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也是倉王爺的生日的日子。然而,現在的年輕人對於此節日卻是知之甚少。甚至有些還會問,正月二十五填倉節是什麼意思?填倉節到底有什麼傳統意義?接下來不妨看看以下文章的介紹。

節日大全:正月二十五填倉節


  正月二十五,俗稱填倉節,這是漢族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

  “填倉節”因“填”與“天”諧音亦稱為“天倉節”,民間有老天倉與小天倉之分。農曆正月二十為小天倉,正月二十五為老天倉,是民間的傳統節日。有的説天倉節是祭星之日,有的説是為祭土地或祭磨神。

  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穀倉。這一天黎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院子裏或打穀場上,用篩過的炊灰,灑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糧囤形狀,並在裏面放一些五穀雜糧,象徵五穀豐登。

文字記載
  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就有這樣記載:“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饗竟日。客至苦留,必盡而去,名曰填倉。”每年正月二十五日,我國北方民間都要過填倉節。在華北農村。還流傳這樣一句諺語;“填倉填倉。小米乾飯雜麪湯。”這一天要吃香噴噴的小米飯,細絲滑韌的雜麪湯,慶賀節日。可見北方人民生活的儉樸了。

相關傳説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國北方遇到連年旱災,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可是,皇家不管黎民百姓的死活。照樣徵收皇糧,弄得民間怨聲載道。看守李家糧倉的倉官,目睹這一慘景;於心不忍,便毅然打開皇倉,救濟災民。他知道,這樣做是觸犯了王法,皇帝絕不會饒恕他。於是,他讓百姓把糧食運走了以後,就一把火把皇倉燒了,連同自己也活活燒死。這一天正好是農曆正月二十五日,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放糧救災民的元名氏倉官,每到這一天,就用細炊灰在院內外打囤填倉,以示對倉官的懷念,也祈盼新年有好收成、這樣,填倉節的習俗就世代流傳下來。

  後人為了紀念這名倉官,每年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圓圓的囤形的糧倉,有的還鑲上花邊、吉慶字樣,並在囤中撒以五穀,象徵五穀豐登,來表達人們填滿倉谷救倉官的深情厚意。現在這些習俗已經消失,但填倉佳話卻世世代代流傳下來,提醒人們從這天起清倉掃囤,晾曬種子,整修農具,準備春耕。不過,後來填倉的意義擴大了,人們又賦予其他各種不同的含義。

  另一説填倉節又叫天穿節。宋代以前,以正月二十三為天穿節,相傳這一天為女媧補天日。在遠古時期,天崩地裂火山爆發洪水浩蕩,猛獸巨鷹橫行撲食難民,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中。這時被稱為人類始祖的女媧氏,採來五色彩石日夜冶煉,煉了七七四十九天後,正是正月廿五這一天,終於把破裂的天空修補好。女媧氏又斬斷巨龜的四條腿,用來支撐天的四方,並且猛獸巨鷹,治退洪水,使百姓安居樂業。為了紀念女媧氏,人們就在正月廿五這天吃烙餅煎餅,並要用紅絲線系餅投在房屋頂上,謂之“補天穿”。蘇軾曾有:“一枚煎餅補天穿”的詩句,故正月廿五又稱為“天穿節”、“天倉節”。

  關於這個節日,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節日時間有所不同,節俗也不一樣。清人俞正燮《癸巳存麓》記載:“《拾遺記》曰,江東俗正月二十四日為天穿。……池陽以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縷系餅投屋上,謂之補天。”又載:“《荊楚歲時記》曰,江南俗正月三十日為補天日,以紅絲縷系煎餅置屋上,謂之補天穿。蘇軾詩曰:一枚煎餅補天穿。”説明這個節日由來已久。

祭“倉神”
  填倉節這天,糧商米販都要祭“倉神”。倉神就是老鼠,號為“大耗星君”,《東京舊俗志》説它“掌管倉中之耗子”。老鼠在北方被稱為“耗子”是從五代的後唐(923-936)開始的。當時的租庸使(即財政大臣)孔謙,常巧立名目搜刮百姓,種種苛捐雜税之外還要設“附加税”,“附加税”之外又加“雀鼠耗”。比如絲棉綢麻每繳納十兩加耗半兩,糧食每石加耗二升,強制人們支付倉庫中雀鼠損耗的虧空。由此,北方俗稱老鼠為“耗子”。人們對官場上的耗子和倉庫裏的耗子深惡痛絕而又無可奈何,只能在填倉節時祈求倉神關照,讓糧米滿倉,別讓老鼠“耗”得太多。

  這一天的夜晚是不許點燈的。因為填倉節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不能驚了鼠類的好事。老鼠嫁女一向是中國民間年畫或剪紙的傳統題材,鼠新郎、鼠新娘以及鼠儐相、賓客等等一如人間的場面,雖然無不尖嘴細腿,卻都穿紅衫着綠褲,搖搖擺擺,結隊成行,隆重而滑稽。

  不過,老鼠嫁女之日並非全訂在正月二十五日,有的地方是正月初十,這一夜還必須點燈,為鼠照明。浙江金華一帶,舊時以二月八年級為老鼠嫁女日,這一天家家炒爆黃豆,拌以紅糖,撒於屋隅。

民俗專家説“填倉”
  農曆正月二十五,這一天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填倉節。民俗專家説,傳統的填倉節體現了人們祈盼過上魚米滿倉,五穀豐登的富足生活的美好願望。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説,每年農曆的正月二十五,民間傳説是倉神的生日,稱為填倉節。填倉節,又稱“添倉節”或“天倉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宋代時就已有記載。正月二十被稱為小填倉,正月二十五稱為大填倉。嚴格來説,過完填倉節,整個春節才算完全結束了。

  趙之珩介紹説,在我國華北農村,流傳有這樣一句諺語:“填倉填倉,小米乾飯雜麪湯。”每年正月二十五,在一些地區農村有吃米飯、雜麪湯的習俗。所謂填倉,就是在正月二十五的黎明早起,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院子裏或打穀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撤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糧囤形狀,並在裏邊放一些五穀雜糧。

  天津市民俗專家白春友進一步介紹説,在我國民間,還有的人家在填倉節這天熬鯽魚湯,有“犒勞愛吃魚的貓看護糧囤有功”之意。還有的人家在吃飯時,把自家養的雞全部散放到院中,讓他們飽餐囤中美食。在天津等一些地方,這一天,要吃餃子或合子,吃餃子為填倉,吃合子叫蓋倉,以期希望來年收成好,糧食填滿倉房。

  民俗專家表示,填倉節源於何時很難考證,但這個節日充分體現出民間百姓祈盼過上富足生活的美好願望和樸素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