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星座 風水 八字 相術 占卜 解夢 測試 熱門話題 生肖運勢
當前位置:人生運勢站 > 民俗 > 風土人情

文化解讀:閩南喪葬文化

欄目: 風土人情 / 釋出於: / 人氣:1.23W

說到閩南文化,最早是起源於泉州,指的是一群福建南部地區的人(主要是閩南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然後共同發展和創新的地區性文化稱為閩南文化。其中,喪禮也是閩南文化之一,那麼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閩南喪葬文化。

文化解讀:閩南喪葬文化


  喪禮,是人死後死者親屬生前友好哀悼、紀念死者的禮節和處理死者殮葬祭奠的禮儀。中國人是世界上最重視喪禮的。民間喪禮,歷來沿襲2000多年前奴隸主貴族用的周禮喪制。

  閩南傳統的喪禮也是淵源於周禮的。民間崇尚古人死後靈魂不死的觀念,遵行儒家倡導的孝道,又盛行鬼神迷信。社會風氣以大操大辦喪事為孝,不如此為不孝;喪家也以為不如此不足以抒發自己的悲哀,不能表達自己的遵禮盡孝之心和求得逝者靈魂的保佑。大戶人家更借喪事辦理之機,眩耀門風,顯赫家族。傳統喪禮往往儒道佛三教合流,人鬼神輪番上場,儀式隆重紛繁,色彩斑斕;宗教迷信氾濫成災,耗費無度,成為閩南第一大陋俗,受到古今有識之士的譏貶抨擊。

  閩南傳統喪禮中的陋俗,解放後屢經破除,直至開放改革之初,才得到根本的扭轉。在科學思想的指導下,閩南人大破封建迷信思想,移風易俗,喪事新辦,蔚成風氣,思想獲得有史以來的大解放。

  現代閩南喪禮,奠祭如故,卻簡樸衛生,朝著更科學更適應社會進步潮流的方向發展。

  大街上充滿民俗風情的大"出山"已不復見,然而做功德超度的誦經聲、精緻的彩禮"靈厝"還時而可見,吸引著年輕一代驚異的目光。幾千年來的傳統觀念,不輕易退出人們的頭腦。先行富足的人們,面對財富,還有迷惘思想。但是,在科學與迷信。文明與愚昧之間選擇了科學和文明的閩南人,是決不會被傳統的糟粕永遠困惑的。團此,回顧過去的歲月,對傳統進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閩南人忌諱說自己親人的死亡是"死",而是稱為"老了"或"過身"。人死而不言死,意味深長地表達了閩南人對死的傳統觀念的留戀。

  在閩南人的傳統觀念中。至親是不死的。每個死去的人都有自己的活著的親人,都是活人的"至親"。這樣,每個死去的人都不死,統統還活著。

  那麼,死去的是什麼?活著的又是什麼?

  在閩南人的傳統觀念中,死去的只是死者的肉體,活著的則是死者的靈魂。民間又認為,人活著的時候,靈魂主宰著自己的肉體,不能支配他人;人死後,靈魂還存在著,它離開自己的肉體,能影響甚至支配還活著的人,能給他們帶來災禍,也能給他們帶來幸福。親人之靈保佑子孫後代。靈魂是令人敬畏的。死者的靈魂居住在另一個世界――地府,過著和活人沒有兩樣的生活,要吃要喝要穿要住要錢花,逢年過節還要回到原來的家裡到處走走看看。這種"靈魂不死"的觀念起源於遠古的原始人類,當今天的現代人還常常為在夢中與死去的親友相會而心掛震撼的時候,就不難理解遠古的原始人類日在夢中會見死者而產生死者靈魂不死的念頭了。

  靈魂不死的觀念不只根紮在閩南人的傳統觀念中,在中國,在全世界,這種靈魂的信仰和崇拜都是普遍的。只是西洋人以為死者靈魂上了天堂,由上帝供養,吃"大鍋飯";而中國人則以為死者在陰間地府的供養,全靠活著的家人供奉。無人供奉者則成為俄鬼,作祟於人。閩南每年舊曆七月的普渡,就是敬供這些無人祭掃的俄鬼,祈求他們不要作祟於己罷了。"靈魂不死"、"陰間地府",現代人聽起來,真是神話故事,或者是像"飛碟"、"外星人"一樣的現代傳聞。但是,在閩南人的傳統觀念裡,則是千真萬確,至少也是應該信其有而不可信其無的事。死者靈魂既然不死、到另一個世界去生活了,所以閩南人不稱死亡為死,而稱為"老了"。在這裡,"老"就是"終結"的意思、"老了"意即死者的靈魂結束了它在人問的存在階段,但是沒有絕滅。

  在傳統的靈魂不死的觀念上,佛教、道教起了重大的影響。在閩南人傳統觀念裡,死者的靈魂還得再受擺佈,面臨著令人詫異的懸殊命運:虔城從佛的死者,靈魂直上西天淨土的極樂世界;得道成仙的,則定居仙島神山,都可享樂;凡人落入陰間地府,一律被押往地獄,接受十殿閻羅王的審判。依平生善惡判處,善者直送第十殿,投生為人;生前有罪惡者,依次過十殿審訊,歷盡慘絕人圇的酷刑後,或投生為牲畜,或投入最底層的地獄,永受折磨,不得投生,慘不可言。地獄之說原來自佛教的善惡因果報應"六道"輪迴說,道教接過此說,對地獄作了更詳盡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描繪。民間不敢奢望自己的親人死後能成仙成佛,唯恐死者靈魂在陰間飽受折磨,無不希望死者靈魂早早免罪投生為人。閩南人說死為"過身",就有祝願死者靈魂安然投生人性的含意。"過"即"轉移","身"為"身體"或"身孕";閩南話稱婦女懷孕為"有身","過身"即靈魂已轉世投胎,重新獲得新生,不受地獄之苦了。

  這不死的鬼魂,恐怖的地獄,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我們的先人,為歷久不衰、五彩紛呈的閩南傳統喪禮,奠定了信仰基礎。

  喪禮起源於靈魂不死的觀念。

  遠古的原始人類在形成靈魂不滅觀念之前,不埋葬死者,無禮可言。《孟子?滕文公》篇說;"蓋上世嘗有下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把死去的親人的屍體隨隨便便扔到荒野山溝裡。原始人類的靈魂觀念形成以後,才埋葬死者,並舉行儀式,安撫靈魂,安排死者死後生活,形成喪禮。我國考古挖掘發現:距今約18000年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將死者埋葬在自己居住的山洞深處,並隨葬石珠、骨墜、有孔魯牙等裝飾品,屍體周圍地上撒上紅色的赤鐵礦粉末。這是我國最早的葬俗遺址。經過漫長歲月的演化,葬禮日愈繁瑣,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對喪禮作了規範,形成一整套禮儀――周禮之喪制,是帝王將相喪葬之禮。周朝時,諸子百家之一的儒家極重喪禮,發表論述喪禮的著作最多。這些著作分別收輯在儒家論禮的《儀禮》、《禮記》中。這兩部書與《周禮》被後世稱為"三禮"。"三禮"記載的喪葬制度和論述的各項喪葬禮儀規範,為後世所沿襲。後世流行的葬前禮儀、五服制度、居喪守孝、祭祀亡靈等喪禮,基本程式都出於"三禮"。

  儒家極重喪禮,同時又提倡孝道。儒家的祖師爺孔子把"孝"的內容概括為:"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儒家的另一祖師爺孟子甚至說:"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唯送死可以當大事。"把治喪抬高到比贍養更高的位置,成為衡量孝的最高準繩。

  儒家後來被中國曆代封建帝王所獨尊,其學說儒學成為封建統治階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正統理論,儒家的道德倫理也成了社會的準則。儒家將人人應盡的"孝"和統治階級的"禮"結合起來,按官家的禮辦喪事就成了每個人都要*的了。原來民間樸素的靈魂崇拜,變成充滿繁褥禮儀的"事死如事生"的厚葬表孝心的競賽。

  佛教的傳入中國,道教的興起,發展了靈魂的"來世"迷信。人們不再只為親魂在陰間的供養操心盡孝,開始擔憂陰間的閻王。判官、小鬼對死者靈魂的虐待、迫害和死者靈魂不能投生人世。從此隆重的善待死者的喪禮中又增加了侍鬼神的內容。

  閩南的傳統喪禮沿襲儒家以"孝"為核心的周禮喪制的基本程式,以厚葬死者和做佛事敬鬼神為基本內容。千百年來,閩南傳統喪禮,結合了地方色彩,儀式有所簡化,但是事鬼神之風卻更強盛了。靈魂不滅和宗教迷信觀念始終支配著人們在喪事中的活動。死者的死亡被當作死者靈魂的生活轉折點――陽世生活的結束,陰間生活的開始。面對死者的遺體,人們以人禮待之,孝敬以四季衣裳、豐盛宴席,痛哭惜別,為他送行;對於死者的靈魂,又以現實社會生活的需要,設想靈魂在陰間生活的需要,而加以安排,以鬼禮待之,焚燒紙做的奴僕、樓宇巨宅、車馬轎、成箱的紙錢…以盡孝心。這種"視死如生"、"事死如事生"的做法,是閩南傳統喪禮的基本原則。

  陰間的社會,歷來傳說和人世一樣有種種弊病。人間的包公,傳說死後成鬼王,也只管十閻王殿之一。即使最公正嚴厲的十大地獄的鬼官,也貪贓枉法,更不用說小鬼們的歪心了。善魂怕吃冤獄,惡魂懼受酷刑,喪家敬奉鬼神,以求保佑死者靈魂早日超生的喪禮,在人一死就舉行了,一直貫穿整個喪期。佛教說誦經可以赦減靈魂的罪惡,於是請僧誦經之風盛行。佛經上一個有功德的佛教徒,曾打入地獄,救受難的母親,於是請僧人做法事"破地獄"拯救親魂之風再盛。

  閩南傳統喪禮,充滿了親人對死者的哀思和慈親之孝,也充滿了愚昧和迷信。但是,當我們瞭解了我們的先人曾經是這樣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恐懼和希望,我們只能先予寬恕和惋惜――他們確實話得太辛苦了。

  人臨終的時候,不能繼續睡在床上,要移到住屋的正廳,睡在用兩條板凳和三塊木板臨時搭起的"水床"上。夭折者或父母尚健在者或地位卑微的家庭成員(如填房小妾)不能置正廳的,也要移到床前地板的草蓆上,或把"水床"搭在護后里。這叫"搬鋪"。民間迷信,人若死在床上,則靈魂會被床架困住,不得解脫。"木床"用三塊板,取其單數,表示死者的靈魂將單身上路,不會拉一個家庭成員作伴。靈魂和鬼的觀念,在人未死時就在人們的腦子裡活現起來了。

  搬鋪之後,人未斷氣之前,絕對禁止家屬痛哭;抑止不住悲傷者,只能轉身掩面抽泣。被搬鋪者,知自己時日已到,即吩咐後事。臨終時,子孫能齊到者被視為"有福氣"。在確定搬鋪者已嚥氣後,親屬才能放聲號哭舉哀。這時,家人穿戴的鞋、帽、裝飾品都要脫下,婦女更要披頭散髮,取"散發出千尾"、於孫後嗣興旺之吉意。華麗的服裝要更換為素淨的布服。男子不能理髮,直至服喪期滿。

  死者嚥氣後,要立即"淨廳",即撤走供有祖龕(內建祖先靈位)和神龕(內直神明像)的長第桌,或用布把它們遮蓋起來。在正廳拉上布帳子遮住"水床"。在門前擺放供桌,上擺"桌頭炯"一對,點燃白色的蠟燭和線香。來探鋪者必先拜,然後入內撫慰喪家。

  死者被從頭到腳蓋上一條中間縫著紅綢布的白被單――"水被",頭下的枕頭被換上了石塊。死者腳邊點上了白蠟燭或油盞,為他照亮了通往陰間的黑暗的路。腳邊又供上一碗飯,插上一雙筷子,這碗飯就叫"腳尾飯"。腳邊再置兩個紙做的女僕――"腳尾切",負責照料死者。一個已"上頭"(已婚)的家屬跪在死者腳邊,邊號哭,邊不斷地燒"銀仔紙"(陰間用的紙錢),供死者在去陰間的路上用。

  大門被斜貼上白色的長紙條,父喪貼左邊,母喪貼右邊,雙親皆已亡的左右都貼;有的兩邊都貼成白色的X,以示"失雙頭",這叫"掛孝"。大門外還擺上一頂半人高的紙轎,供死者乘著去陰間,叫做"過山轎"。轎前轎後都立有紙做的轎伕,旁邊放著插著線香的烏糖發糕――"碗糕??",給轎伕作點心。放置紙轎時,要串上幾串"銀仔紙",給轎伕掛上,作為工錢。"過山轎"是喪家最顯著的標誌,又顯示死者的性別。男性的過山轎為綠色紅頂,女性的"過山轎"為白色紅頂。旁人一看到住家門口擺出了"過山轎",就知道這家有了喪事,同時也知道死者是男性還是女性了。輾轉相告,死者的訃音很快就傳開了。

  喪家除了貼紙條,置"過山轎"外,還要派人把死訊迅速報告與死者有關的親屬。死者是已婚女性的、一定要報告女方家庭――"外家"。女方代表未到,或到後未作許可,均不可殮葬。閩南俗語說:"死老爸扛去埋,死老母請外家來。"報告死訊的使者一般走得飛快,行色匆匆,故閩南人戲稱趕急走路的人為"報死"。報死者抵達目的地後,不能進人家家門,只能在外呼叫,待人家出門來才報告死訊,隨即離開。死者已出嫁的女兒接訊後,要立即奔喪,在接近家門的街頭巷口,要邊走邊放聲大哭,叫著"哭路頭"。

  喪家親友見到"過山轎"即知有喪,多會送上銀紙,或白紙包的現金。讓喪家自購紙錢,資助死者上冥路。喪家答以纏著紅絲線的白布塊,後改為手帕、紅色示吉,巾帕寓"送巾斷根",即與死者斷線之意。這種送金銀紙錢的禮節。在"過山轎"燒化後就不能再行。

  死者初喪,忙碌一陣之後,家人便開始分頭張羅各項事宜。孝子孝婦長跪在靈前,向聞訊前來"探鋪"的親友磕頭,陪著親友號哭,不能脫身。剛遭喪事,孝子精神受到很大打擊,頭腦混亂,也不能視事。喪事千頭萬緒,喪家往往請親族中一位熟悉古禮,有經驗、威信高、身體好、熟悉本家而又信得過的長者代主喪事,凡事由他坐鎮指揮,喊起喊落,孝子則依從他的安排。所以閩南話稱一時失去主張的人為"憨孝男",極為形象。在長者安排下,一些人負責登記來探喪的親友姓名及所給祭禮;一些人帶著寫有死者姓名、生死年月的字等去請擇日師擇定入殮的時辰;一些人忙著縫製或租借喪服;一些人去選購"壽板"(棺材);婦女不斷摺疊紙錢;廚房裡不斷澆菜煮飯,款待來探望或幫忙的親友。這種從舉喪開始到"出山",一直不間斷的"流水席",雖不豐盛,但要吃掉大量的食品。有的住在近處的親友帶全家老幼一起來連吃數日,喪家不得辭趕。這種吃喪的陋習,造成喪家很大負擔。

  燈火必須晝夜通明、這叫點"長明燈",為死者照亮陰間黑暗的路。喪家晝夜守靈。家裡貓的腳被綁起來了,以免它躍過死者遺體。民間傳說,屍體被貓跳過,會站立起來,見人就抱,一起倒下。人們忙碌不停。隔天,死者遺體就要人殮。

  閩南喪俗,老人死後第二天才入殮納棺。年輕夭折或死於惡疾者,當日就入殮出葬。

  入殮前要"乞求"給死者擦洗遺體。"乞水"由孝男孝女執行。他們往附近溪邊或水邊,一到水邊,扔下兩個用紅絲線繫著的銅錢,說:"用土地公買水!"然後取水,啼哭著回家。親屬在門口等候,等到他們"乞水"回來,一起啼哭入門。這種"乞水"的風俗與我國西南某些少數民族極為相似,引起社會學家們的極大興趣。"乞水"之後,要"乞灰"作鋪棺底用。"乞發"由孝男手提竹筐,一個米鬥倒蓋在竹筐中,到距離自家三戶以上的人家的門口,下跪乞求人家的柴草火灰(舊時閩南舉炊都用柴草)。被乞灰的人家將灶裡的火灰放在孝男的鬥上,喪家答謝以紅燭一對。孝男乞得三家不同姓的人家的火灰後,啼哭回家,孝女孝婦在門口啼接。乞來的水倒在磁缽裡,請來父母雙全的"好命人"為死者洗淨。"好命人"用一雙筷子夾著白布,為死者洗頭面,梳頭,再拭擦全身。但只作拭擦的樣子,比劃一番而且。一邊拭擦,一邊不斷對死者說好話,告訴死者已為他拭淨了,可以去見以前先到陰府的先輩親人了。民間相傳用"長流水"拭身,可使死者投生樂土。

  死者遺體洗淨後,即為他穿上"壽衣"。壽衣又稱"張老衫仔褲",多在死者生前擇"大生肖年"(如龍年等)制下,也有臨時趕製或到"壽衣店"購買的。"壽衣"外套,男性多為長袍,另加馬褂、瓜皮帽,女性多為衣裙披風。女性內衣"白布杉仔",有的還是當年結婚穿著過的。死者常要穿好幾套衣服,以"重"計算,每件算一"重",夾衣算二"重"。通常是穿三領(衣)五"重",或正領(衣)七"重",最多的有十三"重"。男性一般著兩條褲,問女性三條裙。"壽衣"忌皮製,俗傳穿著動物皮製的衣服,到了地獄,陰官分派投生時,往往被派生為牲畜,故為大忌。

  在給死者穿衣之前,要舉行"套衫"的儀式。在廳前的院子裡放一個竹編的大"加籮",孝男手持竹筒(撐地,讓孝男站穩),頭戴新竹笠,簽上插一枝紅春花。另一個人與孝男面對面站著,將壽衣按內外順序一件件套在孝男身上。穿套完畢,以麻繩穿入兩袖筒,在袖口處扎住,然後孝男抽出雙臂,脫出套成的壽衣,置新米篩上,端進正廳,給死者穿上。竹笠則往屋頂上扔。孝男或孝女完成"套衫"儀式後,要吃一碗甜湯圓。

  "套衫"的習俗,從一般的角度看,是為了給死者換衣的方便,一次便可穿上,不必一件件地折騰。孝男或孝女站在竹凳上,套起來也方便。但是頭戴竹笠,竹椅下又墊著"加籮",卻是令人費解。原來,這出於歷史上閩南人民反抗清朝殘暴壓迫統治的傳統。頭戴竹笠,表示"頭不戴清(朝)天";足下墊"加籮",表示"腳不踏清(朝)地"。滿清時期的閩南人民,在世時不得不忍受清朝壓迫,死後絕不願靈魂再受壓迫、這種強烈的反清情緒,透過"套衫"儀式,才得以發洩。以後代代相傳,直到清朝覆滅之後,仍然沿襲不變,蔚然成俗。

  從"乞水"淨身到給死者換上壽衣,稱為"張穿"。"張穿"意即給死者穿上"張老衫仔褲",古禮稱為"小殮"。"小殮"之後,便是死者遺體納棺的"大殮",俗稱"入大厝"。廈俗忌直呼"棺材"兩字,而代之以‘大厝"或"壽板",是死者居住處。死者"入大厝’,表示死者靈魂生活的重大轉折點,要舉行隆重的告別人世的儀式。

  死者人棺大殮之前。要舉行"辭生"的祭祀。

  "辭上"要備12碗菜餚供祭死者,葷素各6碗。若死者是虛誠信佛者,則12碗全是素菜。祭時由"好命人"或請來的道士(俗稱"師公")逐一拿起每一碗菜,口中說著好話,邊用筷子夾起菜餚,做出餵食的樣子,將12碗菜―一敬獻給死者。"辭生"是死者靈魂辭別人世的最後的盛宴。

  祭後請和尚誦經,叫做念"鋪前經",多念"往生咒"。

  迎接棺材的儀式叫"接板",反之運回棺材叫"接板"。"接板"時,死者全家被披上喪服,列隊跪伏在大門外迎接棺材。棺材運抵後,燒銀紙,喪家將白米一包、乾柴二把放在棺材上,然後才抬入門,寓"載柴米歸來"的富足之意。

  "人大後",即死者遷居新住所,是吉事,政棺蓋開啟時不能號哭。死者全體遺屬聚集一堂,乞來的火灰鋪在棺底,再鋪上金銀紙錢或紙屑。有的還鋪上成片成封的"庫紙",這也是陰間用的貨幣。最後放上金銀紙一疊,作為枕頭,隨葬金銀玉器一併放入。

  死者遺體入棺之前要舉行"放手尾錢"的儀式。"好命人"或"司公"將12Q枚銅錢經由死者的手,溜放入米鬥,再將銅錢一枚一枚分發給死者的遺屬。這時,"好命人"或"司公"高喊;"放手尾錢,子孫富貴萬萬年!"表示死者將財富留給了後代子孫。獲得"手尾錢"的子孫得將銅錢用帶子穿過,系在手腕上,孝男用麻帶,其他用白帶、青帶,叫做"結手尾錢",既是帶孝,又感激死者將富貴的吉兆傳給了自己。

  死者遺體入棺時,必由孝男扶頭。媳婦女兒扶腳,其他子女扶雙手。安放好遺體後,蓋上"水被",將寫有死者姓名、生辰年月的木製神主牌覆在死者身上,並呼死者之名,請其靈附木主,再請出木主。然後才由工人蓋上棺蓋,喪家要贈給工人一個"紅包"。

  蓋上棺蓋後,要舉行"祭棺"儀式,死者親屬按輩分依次跪拜。如棺材要久停待葬的,拜畢,由工人釘釘封棺。不日即出葬的,則臨出葬才封打。

  死者遺體入棺大殮之後,門外放置的"過山轎"燃化掉,讓死者靈魂乘轎前往陰間報到。這時不能再贈喪家金銀紙或送金銀紙錢。死者生前用過的藥瓶、碗筷、草蓆等物,要丟棄野外曠地,或再放一把火燒燬。

  在"大殮"過程中,僧、道不斷敲鐘鼓並誦經。

  閩南的風俗還有"敲棺材頭"和"跳過棺"。若死者父母健在,人殮後,父母持棒敲擊棺材頭,譴責死者為人子而未盡養老送終之孝。若死者為女性,其丈夫準備再娶,就要手持雨傘,身揹包袱,從棺材上跳過,高喊一聲:"我去番邊(出洋)。"這樣,男人以後再娶,亡婦的陰魂便不會再來計較。死人就這樣好矇騙,所以閩南又有一句"憨死人"的俗語,用以戲誰輕易就受騙的人。

  "大殮"之後,死者親屬必須都正式著喪服,古禮叫做"成服"。也有死者嚥氣後就著喪服的。

  閩南的喪服原依古禮分為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分別用粗細生熟不同的麻布製成。死者家屬及其親友,依與死者的親疏關係不同而著不同的喪眼,原則上是,關係越親的,著越粗糙的喪服;越疏遠的,著越精細的喪服。

  晚清起,五服不行,閩南都以白坯布制喪服,再套麻服於外。外套的麻服只分"大麻"(粗麻布製成)、"二麻"(細麻布,又稱"地仔布"製成)。著"大麻"的,是死者的孝男孝婦及未嫁女。本家晚輩著"二麻"。喪服上,父喪不授縫前襟下襬,母喪不授縫後襟下襬,以示區別。

  成套的喪服,除衣服外,還包括"孝鞋"和"頭白"、"孝帽"。

  孝鞋;孝男的為草鞋,內已編織進麻帶;女為布鞋,加縫一小塊的"大麻"或"二麻",依與死者關係親疏而定。外孫的鞋上加維青包布塊。

  "頭白":即死者親屬頭上戴的白色孝巾,用白坯布製成。制孝巾時不能用剪刀,必用手撕,撕成方塊,再對角一折,折成三角巾,紮在額頭上,孝巾圍於額頭正中處再加縫一小塊"大麻"或"二麻"。外孫的"頭白",用漂白的細白布(俗稱"白西洋")製成,上面加縫一小塊青色布。其他外親是用"白西洋"布加縫小塊紅布,不佩頭上,而纏在左臂。不曾戴過孝的小孩,在他們孝巾上的"大麻"、"二麻"或青色布上還要加縫一小塊紅布,以減喪氣。

  "孝帽":已婚孝男戴白紙做的兩側高聳的紙帽,兩側垂下麻絲,直到耳邊,帽上面再加纏有麻布條的"孝箍",也分"大麻"、"二麻"。女則戴白坯布製成的"甘頭"。"甘頭"呈長方形,像一隻相鄰兩邊豁開的麵粉袋,不豁口的窄邊罩在頭頂,其他部分披在肩上,直垂後腰,大人小孩都戴。

  依五服穿戴著喪服的服喪帶孝期,與所著喪服相適應,從三個月到三年不等。喪服改革後、服喪期也相應變革。

  成服後的喪家,靈堂正式佈置起來了,氣氛越顯得肅穆凝重。在出葬前,來弔喪的親友要跪拜,靈前設有跪拜用的草墊,上鋪紅氈,表示對弔客的尊敬。弔客一到,孝帳內的家屬放聲痛哭,喪家燃香二支,遞給弔客。弔客掀起紅氈的一角,露出下面的白墊,表示對喪家的尊重,然後拈香跪拜。喪家要陪拜。拜畢;插香於靈前香爐。晚上,學男要在棺旁鋪草守夜,頭枕土塊,叫做"睡棺材頭"或"守棺腳",至少頭尾三日。孝男睡在草上,枕著土塊,取古人"哀親之在草"和"哀親之在上"之意,叫做"寢苦枕塊"。喪家在親死大殮之後,每日要在靈前敬茶飯,叫做"捧飯",清晨和晚上各一次。"捧飯"時,孝婦要放聲號哭,呼喚死者"起來吃!"叫做"叫醒叫困",視死如生,極盡孝道。

  "捧飯"的儀禮
  即使在死者葬後,凡有祭祀死者的日子依舊進行,並提前一天或三天就號哭"叫醒叫困",然後"捧飯",直到服喪期滿舉行"除靈"儀禮時,才不再"捧飯"。所以"除靈"又稱"散飯"。

  大殮祭棺之後,除夭折或惡疾而死者即下葬外,一般要過"旬"即七日後)落葬,貧者也要二三日至一二週才下葬。"三七"後須擇吉日下葬。富者則擱棺幾個月、幾年,甚至幾十年才下葬,形成閩南喪禮中的一大陋俗。

  擱棺停柩,一般都出於盡孝的考慮。民間以停柩越久,表示子孫越孝順。如果老人一死就儘速安葬,會被人視為子孫不孝,草草應付。迫於社會輿論的壓力,也都要停一段時間。

  閩南是商業中心,又是僑鄉,出外經商做生意和出洋的人多。為了等待子孫奔喪歸家,也要停樞。也有為籌措費用而停柩的。

  更有迷信的人,為找吉地好風水而耽誤時日,或相信擇日師指定的吉日,而久停不葬的。有的大家族、各"房柱"意見分歧,有的相信各自找的擇日師選定的不同日子,有的各請風水先生選基地,選中的吉地相去甚遠,久爭不下,落葬無期……

  但是,不管什麼原因的停樞,一般多停在自家的正廳裡。出於特殊原因,不能停柩於家的,則在附近另搭小屋停柩,或寄柩於寺院;停柩的棺木要請工人加以油漆。油漆棺材多在服喪期內祭祀的日子進行,如"做七"、"百日"等。油漆要數遍,甚至數十遍,以示孝心,依停柩時間長短和經濟能力而定。

  閩南的棺木多由六整塊的杉木板製成,一頭粗大,一頭細小。一般多油漆成紅色,棺身灑滿金色。有的彩繪五彩花鳥人物,棺頭寫上金字"福"字(死者為男性)或"壽"字(死者為女性),字邊加繪蝙蝠圖案。棺尾繪上香爐、燭臺、童男童女持幡接引的圖案。

  閩南的出葬,俗稱"出山"。喪家在"出山"前要提前通知親友前來送葬。一般多為口頭通知,互相轉告;也有另發"訃音",書面通知的。後來的"訃音"發展成為鉛字印刷、精心裝訂成冊的,內有訃告、死者遺像、各人悼詞等。

  接到通知的親友,視其與死者喪家的交情深厚程度及經濟能力,或致以輓聯,或致以"軸"。輓聯和"軸"都是貼字的一丈左右的布。輓聯貼的字是對句悼辭,挽軸貼的是四字單句,如"乘龍西歸"、"瑤池添座"、"登極樂界"、"百世流芳"等,都有致敬者的落款。後世多以花圈致敬。交情深的親友,也有僱樂隊或僱香亭、花亭前往送葬的。

  "出山"之日,親友到齊,喪家家屬披麻戴孝著喪服。送葬的親友多以白布紮在左臂,後世改用一朵小鮮花或小白紙花戴在胸前。

  臨近"出山"的時刻,孝婦孝女等喪家婦女手撫棺木痛哭,叫"哭棺材頭"。這種號哭要哭到給棺材綁上槓之前才結束。孝男等跪伏於棺側痛哭。時刻一到,棺材抬出門,這叫"轉棺"。

  "轉棺"之後,舉行俗稱"起柴頭"的隆重祭典,又稱"起車頭"、"啟靈",即送棺出葬之祭。在靈前排起供桌,排列著喪家五牲全席,次為女婿的犧牲祭品,其他親戚的祭品擺在最外面的供桌上,點燭焚香。喪主(孝男頭)先三跪九叩地跪拜,接著喪家本家人跪拜。家祭完畢,喪主鑽進供桌底下,向接著跪拜的女婚等外親跪拜答謝。當這些外親跪拜時,有司儀者號令祭拜,並代他們讀祭文。祭文讀完後,外親也要三跪九叩地行拜,跪伏在地上哭祭。這時喪主要從供桌下爬出來,跪在他們後面"隨拜"。外親的哭拜,通常因缺乏對死者的真摯情感而哭不出聲淚,張嘴乾哭,噴出的氣息,揚起地上灰塵,一陣陣的,被看熱鬧的嘻嘻哈哈地稱為"噴土粉"。女婿這方除了有被戲稱為"噴土粉"的祭拜義務之外,還要在出葬隊伍前列打出"靈旌"一幡。沒有女兒的人家,往往要認個乾女兒,以享受死後的這種待遇。好在以前的人家,一生就是六個八個兒女,認乾女兒為身後計的就不那麼多了。內外親跪拜之後,喪主繼續跪在靈側答謝其他親友的祭拜。

  "起柴頭"的祭拜之後,舉行釘棺蓋的"封釘"儀式。"封釘"時,死者子孫一齊跪在棺尾端,每釘一釘時都由同族"好命人"念"四句",祝福"點斧":"一點東方甲乙木,子孫代代居福祿;二點南方丙丁火,子孫代代發家夥;三點西方庚辛金,子孫代代發萬金;四點北方壬癸水,子孫代代大富貴;五點中央成巴土,子孫之壽如彭祖。"每念一句,子孫齊響應"好"!最後一根釘只是象徵性地輕輕釘進一點,然後由喪主用牙咬拔出來,這就是"出釘"――"出丁",子孫後嗣將綿延不絕。如果死者為女性,封釘時則要由"外家"長輩象徵性地先敲一下。

  這時喪樂隊繞缽擊出行進節奏,喪家子孫排成長串,在司儀的前導下,繞棺三週,這叫"旋棺"。施罷,孝婦孝女又痛哭號叫著,撲向棺木。

  緊接著是"絞棺"。工人將棺木用繩綁在俗稱"獨龍槓"的長長的木槓上,木槓兩端又連著小槓,每端一般由4人或8人抬,共8人或16人。大家族多出動本族同姓之青壯年抬棺,以之為榮。綁好獨龍槓後,罩上棺罩。棺罩上部是彩扎的宮殿和古裝人物,下部垂下繡簾,罩住棺木。棺罩的頂上,吉祥物昂首挺立,男性用麒麟,女性用鳳凰;都是栩栩如生的閩南工藝彩扎。木槓前端上安上了五彩斑斕的彩塑龍頭,木槓尾端上龍尾彎翹,象徵著死者不死的靈魂,將由吉祥的麒麟獸、鳳凰陪伴著乘龍西去,直抵極樂世界。

  起行了。先是響起一陣由緩轉快的"通鼓"聲和淒厲哽咽的嗩吶聲,隨後鼓、鈸、吹樂齊鳴,熙熙攘攘的人群為一尊高大的神明閃開大道――"開路神"來了!

  走在"出山"行列最前頭的紙糊"開路神",身高丈餘,面目猙獰威嚴,負責驅散沿途鬼魅。為了給紙糊的身軀帶上生氣而更具威力,在它的肚膛裡掛著上一副血淋淋的豬內臟,以血腥鎮邪惡。

  其後,一位慈眉善眼的老者,以車輿代步,沿途撒放紙錢。給小鬼做買路錢,與"開路神"的威赫相呼應,可謂威恩相加。這紙錢不同於燒化用的紙錢,是土白紙製的圓形紙,中間有一個洞,圓周都鑿出波浪形,成疊插在一根小竹棒上,專供"出山"用。"好命人"不慌不忙地左一張有一張地撒在沿途的街上、過橋處。一條幹草紮成的"草龍"走過來了,被點燃的草龍,火煙升騰,這是給死者照亮陰間路的。接著是一對白色的大"孝燈",寫著某府、某代大父或大母的字樣。有子稱"三代",有孫稱"四代",有曾孫稱"五代",都虛增一代。孝燈之後是寫著"萬子千孫"和郡號如"延陵"、"穎川"等的示吉大燈。之後,一對長可拖地的木鼓吹,"嗚嗚"地吼著,為一支紅色的"靈旌"開道。"靈旌"用紅布製成,上書死者官銜姓名,由女婿制送,並請有名望的人殿後做"督旌官"。之後是主持葬儀、負責把"后土"的長者,請來給神主牌"點主"的"點主官",都乘轎而行。群轎過後,是親友贈送的"挽軸"。"挽軸"都一幅幅地披在長竹竿上,每根竹竿由兩個人扛著。接著是送葬的人群隊伍。喪家的招待人員,手拿裝著糖果和煙支的黑漆竹籃,在送葬隊伍旁邊伴行,給遲到的沒有佩上小白花的送葬者遞上小花,不斷地給送葬的人們遞上煙糖;根據整個隊伍的前進情況,低聲指揮身邊這段隊伍要快走還是慢走;有時還要吆喝路邊看熱鬧拾買路錢的小孩。"大出山"的送葬行列往往蜿蜒如巨蟒,延伸幾條街,其間還有一陣一陣的十音樂隊、戲出、香亭(供淨香爐的木轎),由喪家僱來,或是親友出資僱來為喪家助勢,在一路香氣中,邊走邊喝邊表演。後世增添了西洋鋼管樂隊,更是熱鬧喧天。送葬佇列之後是喪家的佇列。一陣"鼓吹"(民樂)吹打,後面是一串不坐人的木轎和焚香的"香亭"(有御封名位和賜物的還有"誥封亭"),有供死者遺像的"像亭"、供死者牌位的"魂亭"和由死者子孫抬著的"紙魂身轎"(裡面坐著紙紮的死者"魂身",身邊有"金童玉女"陪伴)。緊隨"魂轎"的是誦經的身披袈裟的和尚,隨後是"細吹"吹奏著哀怨的調子。盛裝的棺木由8人或16人邁著整齊的步伐抬過來了,死者遺屬由孝主帶頭緊跟在棺後,孝主肩槓招魂幡,手執號稱"免仔尾"的孝杖沿途哀號,旁邊必有兩名親友左右攙扶著。孝主由於涕淚不能擦拭而低垂著頭,任由滿面涕淚匯成兩行顫悠悠地垂掛下來。其他的孝子學女也沿途號哭,甚至捶胸頓足,越是痛不餘生,越是哭得慘烈,越顯示對死者孝心足夠。

  規模盛大的"出山",往往扛"軸"如雲,鼓樂或"戲出"十數陣,圍觀者萬人空巷,爭看"熱鬧"。喪家的鄰居、親友,以前得過死者恩惠的,為感謝死者恩德,往往在出山隊伍途經的路上設祭,叫做"擺路祭"。棺木每逢"路祭"必停下來,由抬棺者用槓棒撐起,吹奏鼓樂,孝主向擺祭人跪拜致謝,並贈以白布,同樣要纏以紅絲線。

  子孫眾多的喪家,出山時遺屬不走在棺材後,而是走在棺材前,由"獨龍槓"上的龍頭拉出兩條白布,遺屬走在兩條白布中,攀布條而行,頗為"壯觀",廈俗稱為"拔龍鬚"。孝主手執"兔子尾",走在中間。"龍鬚"的兩前端是女婚或孫婿或侄婿,稱為"龍目"。"拔龍鬚"源於古代"執拂"之禮,意即送葬者牽引靈樞到墓地。廈俗,三代以上人家,老人出山,有條件的就要"拔龍鬚",以壯觀瞻。"投龍鬚"出山的佇列,棺木以鼓鈸民樂殿後,稱為"格後吹"。

  傳統的閩南大"出山",是對死者最後的送別,是生者對死者敬意和懷念的最集中最隆重最淋漓的表達,也是對死者靈魂感情溢瀉的祝福。大"出山"也是家族陣容的大檢閱,社會關係的大曝光,展"門風"正其時。大"出山"中,先後登場亮相的閩南彩扎工藝、各式亭橋、服飾、挽軸、歌仔陣、戲劇、鼓鐵、南管、十音、大鼓吹、西洋鋼樂等,五彩紛呈,交相輝映,展現閩南燦爛的文化風采和精神嚮往,令人心馳神往。

  靈框和喪家隊伍那一片雪白、鮮紅、濃綠剛剛走過,鼓欽和絃管的餘音猶繞,滿街全神貫注的看客終於喘一口大氣,走攏過來,感嘆,打聽,議論。哪裡人圍得多就往哪裡擠,豎起耳朵,一字不漏地收聽著,並隨時準備斷然地否定他人的誤傳,一鳴驚人地發表自己精闢的見解和內部祕聞。

  最興奮的莫過街上的小孩,"出山"是他們盛大的節日。忙著看熱鬧的大人們,眼睛、耳朵都忙不過來了,哪還顧得上他們。他們和夥伴們一起帶著小弟弟、小妹妹在人群縫隙間穿來鑽去,暢開心扉,專注地看著聽著平時難得一現的人間奇觀,爭搶著地上的小花、糖果紙、甚至還飄忽著的"買路錢"。膽子大的孩子跟在隊伍旁邊跑,湊近像亭,看看死者的遺像,學著吹鼓手的模樣,走在他們旁邊比劃著,甚至大模大樣地混人送葬隊伍,走上幾步,向送客或招待人員對小花和糖果。他們大膽頑皮的行動慧來大人的笑駕和夥伴們的無限驚喜。人群散盡之後,街頭巷尾興高采烈的孩子們聚在一起,爭先恐後炫耀自己的所得和冒險經歷,隨即玩起"出山"的遊戲。他們輪番模仿出喪隊伍中的各式人物,惟妙惟肖極盡誇張,引來小夥伴們的盡情嘻笑。他們成群結隊,反覆唱著出喪鼓樂的調子――"咿喔咿啊隆咚鏘",聲浪一浪高過一浪。他們甚至走出小埕、小巷,游上街面。只在大人、家長的斥罵聲中才一鬨而散。

  幼小的心靈中,歡樂遠勝過悲哀,在大人的世界裡又何嘗不想通過鼓樂來驅除心中的悲哀和不祥?而傳統的沿襲繼承正是由於這反覆的*觀摩,才得以實現。

  "出山"的隊伍選繁華熱鬧的馬路走。走過同市區後,孝男跪在路邊向送葬的親友叩頭拜謝,婉請送客止步,這叫"謝步"。送客送到這裡就完成了送別死者的禮儀,就可以取下佩戴的喪花,棄在路上,各自散去。送葬時要中途離開的送客,也可以隨時扔掉喪花而離去。"出山"的隊伍在"謝步"之後,大大縮短,行進速度加快。棺木要在太陽下山之前下上。墳穴己事先挖好,墓誌銘、墓碑也都早已備好。墓誌銘多由兩塊尺二紅色方磚組成,請有名望的人用筆墨寫上死者生平,也有用石料刻字的,然後對臺放在穴內棺木尾端底下。墓碑用長方形花崗岩石板刻成,頂頓書本性都望,下書朝代、死者官爵、名諡,及立碑者名分。墓碑上的字數有講究,以"生、老、病、死、苦"五手反覆,一字字指讀碑文,最後一字應該是"生"或"老",這是撰寫墓碑碑文時特別加以調整的,如是為吉祥。

  棺木到達墓地後,取下棺罩,抬到墓穴前,孝男孝女等分列左右,跪拜,號哭,訣別。和尚或道士在旁誦經。誦經完畢,人葬時,先放墓誌銘,然後土工拔下棺木底下的通氣木栓,抬棺入穴,蓋上靈旌。孝男將"木主"覆在棺上,請死者魂靈起千附主。孝男蓋了第一杯上,然後掩上立碑。

  墓旁立有寫著"后土"兩字的土地公碑,表示敬請土地公看護、棺木埋葬之後,要由點主官先以五牲或三牲祭拜土地公、並燒金紙,這是必不可少的。

  祭過"后土",孝男身背木主於背上,向著太陽的方向跪下,由點主官用硃筆和墨筆"點主"。原有木主上的"神主"兩字,主字先寫成"王"宇。這時,點主官先用硃筆在王宇上點紅點,紅點上用墨筆再點一下,"王"字就變成了"主字。"傳說經此一點之後,死者的靈魂就定在木主上了。閩南的"點主"都是在神主牌或遺像上下先點紅筆,再點墨筆。點主官在點主時日中還要念吉祥句:"點天天青,點地地靈,點眼眼明,點耳耳聰,點主子孫興旺。"點完硃筆後,即將硃筆朝太陽方向擲去,只留星筆。喪家在點主後,向點主官拜謝,然後將本主放回裝有五穀和格釘的米鬥內,米鬥放在墓碑前,移過祭"后土"的牲禮,祭墳跪拜,然後燒銀紙。

  祭墓結束後,將帶來的五穀種子撒在墳上,留下一部分帶回家,以兆子孫豐收富足。喪主和全體遺屬繞募一週,再抬一塊墓土放在米鬥裡。

  木主由孝孫捧著,乘轎回家,這叫做"返主",就是把死者靈魂請回家。"返主"時,不能依原路回家,而且在過橋、拐彎時要叫著死者的名字,請它跟著歸家。"返主"時還要不斷滴灑從墳地附近汲來的水。木主由在家的婦女在戶外路頭哭接回家。

  從墳地上請回的木主,安放在正廳的臨時靈桌上,墳土放在香爐裡,桌上擺上祭品和桌頭用,點燃香燭,舉行安靈儀式。從墳地上返家的人要依次在本主前點香跪拜。

  安靈之後,宴請親友、宴席的最後一道菜必是豬肉煮紅酒糟,俗稱"紅槽肉"。參加葬禮的人都以吃"紅糟肉"為吉利,所以請吃這種宴席又稱"吃紅糟肉"。這種古老的習俗延續至今。現代的人們以"紅槽肉宴"答謝親友對產家的關心幫助,以淡薄哀喪氣氛,力喪禮關鍵階段劃上句號。

  棺木下葬的第一、二天或第七日,喪家要上山巡視,看看墳墓的情況是否正常,死者是否確實已"入土為安",而不是一葬了之。巡山顯示了喪家對死者負責盡孝的情懷。

  巡山時,死者遺屬都披麻戴孝,備牲禮等祭祀用品,先把"后土",燒金紙;後第墳墓,燒銀紙。都要焚香,點燭,上供跪拜。至此,落葬才確實結束。

  有錢人家巡山之後,在墓園建設完成時,還擇吉日舉行"圓墳"儀式。屆時像設山那樣,再行條把。貧困人家落葬、立碑、推土後,不營建墓園,巡山結合圓墳,不另舉行"圓墳"儀式。

  長眠在寂靜的山林,這就是人生的最後舊宿。脫身世俗的喧囂,來到大自然的懷抱,面對空山新墳,生者幾多悲恰,幾多感慨,幾多緬懷。巡山回墳,完成安葬最後儀禮,同時也是今後果墓的*。後代子孫每年清明節前後十日內,一定要上墓祭掃,告慰先人。

  墳墓周圍的地理形勢俗稱"風水",世俗也有將墳墓稱為"風水"的。自漢代以來,陰陽五行之說盛行不衰,"風水"迷信隨之而起,閩南也不例外。世俗以為"風水"選擇的得當與否,將對後世子孫人了繁衍、事業發展與否起重大影響。閩南專司此道的人叫做"風水先生"。閩南山多溪鄉,風水先生在山水環抱之地,掐指一算,指某處為地脈聚結之點,即是好風水,葬後心家道大發。有錢人家極迷信風水,往往重金聘請靈驗的風水先生選擇吉地,作為自家風水。貧困人家有的連棺木都買不起,多選高燥之地。草草埋葬,也不營建墓地,只盡人子之孝心而已。

  人死後,一時找不到好"風水",或各"房柱"(直系分支)各信各自的風水先生而意見不一,常是有錢人家停樞的原因。有時形勢異變,家道敗落,任棺木杆爛,枯骨畢露,慘不忍睹。

  風水先生也有"失風"的時候,下葬後喪主生意失敗,人丁折損,也是常有的事。這時風水先生也毫不慌張,一句"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直叫喪主自認先人沒福氣。補救的方法是有的,就是再請風水先生擇地重葬。閩南俗話說"九葬九遷,十葬萬年",以為改葬次數越多會越好,都出於對"風水"的迷信。

  窮人講不起"風水",連墳墓也十分簡陋。最簡的是掘地為穴,棺木直接下土,掩士後再堆上土,高出地面,呈龜狀,俗稱"墓龜"。稍好的,先挖穴,以灰土築壁,然後下葬。墓旁立"后土"碑。

  有錢人家不但講究"風水",墳墓也講究。墓室以磚或石砌成。更有以三合土拌以糯米糖漿搗築而成,非常堅固。落棺後,加蓋木板、石板後,再蓋灰土封閉,也是呈元蓋狀。墓墳四周有步道環繞,左右和後方堆土,築成"墓山",以為依託,以磚、灰土砌擋土矮牆。墓碑前以長石板築成墓桌,供祭祀時擺放香燭祭品。墓兩側砌起磚石"墓袖",向左右延伸,環抱墳墓。墓前左右立石獅守墓。"后土"(土地公)牌立在墓旁。墓埕前開鑿山塘,碧水灩灩,與墓山相映。

  閩南的墳墓有單葬、合葬。合葬的多為夫妻,墓礦中以磚隔開,後歿者葬時不必動及先葬者棺木。合葬夫妻墓的墓碑上已刻好夫妻姓氏等,已葬者填以硃色,在世者不填失色。

  親亡之後,遺屬要服喪持哀一段時間,古稱居喪、守孝,閩南稱"帶孝"。

  古禮對居喪期間的服飾、行為以及居喪期的長短有嚴格規定。服喪期根據遺屬與死者的關係親疏,從三個月到三年不等。子為父母的居喪期為三年。居喪期間,遺屬必須著喪膽,不得理髮化妝,禁房事和娛樂遊戲,不視外事。孝子還必須搭草屋居住,睡在乾草上,頭枕土塊,叫做"寢苦枕土"。飲食也極為簡陋,生活十分清苦。古時多有官吏為父母守喪而辭官的。古人以居喪思親盡孝,情義可嘉,然而繁縟的禮儀規定大大影響了喪家的正常生活。

  閩南的喪禮中,居喪,從形式到內涵都有很大變化。

  "帶孝"亦即"戴孝",古禮稱著喪服為"戴孝",閩南的"帶孝"就是這個意思,但已大大簡化。長期著喪服,妨礙正常的生活,因此閩南人集中喪服上的顯著特徵,以喪服用布製成"孝布",佩在衣上以替代喪服。"孝布"長約二寸,寬約一寸,以制白喪服的白坯布(俗稱"青頭布")為底,中嵌粗麻布、細麻布或青布。遺屬按與死者的親疏關係選佩,基本上與喪服的"頭白"一致,一看就知道佩戴者為誰"帶孝"。女子又分別以麻、白布、青布條束髮,也屬又分別以這些布條串起手尾錢掛在手腕。但是居喪期每逢祭祀,仍然要著喪服,祭畢脫去,只佩"孝布"。這是一項很大的改進。

  居喪期普遍縮短為一年,也有三年的,但不論三年或一年,都只有前四十九天或一百天內才比較嚴格地持哀。男子不理髮,女子不化妝,不聽戲,不遊戲,不行房事,要佩戴"孝布",不能參與他人的紅白喜事,不能蒸甜?@、包粽子,不進別人家門,但可以正常做生意、上學。第四十九日或第一百日的祭祀過後,有的就撤除靈桌,將牌位安放在祖龕旁,同時"換孝",即將"孝布"中嵌的麻布、青布取下,和金銀紙一起焚燬,頭繩和手尾錢串繩,麻的換白,白的換青,只佩青頭"孝布"。關係較疏遠的孫輩、侄輩、平輩女婚等,有的四十日就燒掉"孝布",就此除孝,不再"帶孝"。一般換孝都在"做百日"時。已出嫁的女兒,"孝布"不能戴著回家,平時都寄放在香爐旁,稱為"寄孝"。"換孝"後的孝布稱為"細孝",原來的孝布稱為"粗孝",表示逐漸降低悲哀程度。"換孝"後各項持哀規定實際上已部分解除,特別是百日後。

  俗語說:"百日內無應酬,百日外無喪。"可以理髮、娛樂等,唯帶"孝布"、扎孝繩、手尾錢等,還顯著地表示著持哀的情結。待到死者亡故滿週年,居喪期止,才可以全部去除。

  死者亡故滿週年,要舉行隆重的祭祀,閩南稱"做對年"。屆時普遍進行"除靈"、"請入龕"和"除孝"。這一天的祭祀過後,將死者牌位和香爐由靈桌移到長案桌祖龕旁,將靈桌撤除,扔到野外。撤靈桌的最好是屬龍和屬虎的親友,這叫"除靈"。死者牌位放入祖龕,與祖先牌位排在一起,今後一同享用祭祀,這叫"入龕"。"入龕"時,從原祭祀死者的香爐取出一撮灰,放人祖龕前的香爐、原來的香爐棄之不用,所以也有將"入龕"一稱為"合爐"的。有的虔誠的佛教信徒,往往囑咐家人將自己的牌位奉進南普陀寺的功德堂,稱為"進主"。也有孤老牌位被族人"進主"的,更有遺屬為方便祭祀而將先人牌位"進主"於功德堂的、功德堂寬敞整潔,氣氛肅穆。牌位都安放在玻璃大龕裡,伴著寺院的晨鐘暮鼓。每日都有人焚香點燭,重大佛事活動日,更有僧侶誦經,這對佛教徒及身後無人奉把者來說,實為清淨樂土。遺屬佩戴一年的孝布、頭繩等,這時可以全部取下,與金銀紙一起焚燬,這叫"除孝"。遺屬自此正式結束居喪期,完全恢復正常的生活。女眷普遍頭插"紅春"花,可以參與紅白喜事的應酬,過年過節可以蒸甜。

  居喪三年的,"做百日",粗孝換細孝;"做對年",再次換孝,將喪志用布由白換青。"做對年",除靈桌後,不立即將牌位"入龕",而暫置祖龕旁的牌位,待"做三年"時再"入龕",同時除孝。也有"做對年"不除靈桌,直到"做三年"祭祀時才一起舉行除靈桌、入龕和除孝的。居喪三年,指的是首尾三年,實際上是24個月。在死者亡後的第三年"忌日",舉行"做三年"祭祀,之後結束居喪期。為父母帶孝的,除孝後往往再用黑頭繩束髮四個月。

  對亡故親人的祭祀,從他嚥氣後供"腳尾飯"就開始了。除殮葬時的"辭生"、"起柴頭"等重大祭祀之外,還有"捧飯"、"做旬"、"做百日、"做對年"、"做三年"等祭祀,富有人家還延請僧侶為死者"做功德"。居喪期滿後,逢死者生日做"生日忌",逝日做"冥忌"。每逢"清明",上墓祭奠;"冬至",搓湯圓祭祀。

  "捧飯"又叫"敬飯"、"孝飯",自死者大殮入棺後就開始,每日早晚二次,泡茶做飯,供在靈桌牌位前,請死者享用。"捧飯"時,要對著牌位號哭,你死者還活著那樣,招呼他起床和睡覺,叫做"叫醒叫??。早晨先捧茶再捧飯,晚上先飯後茶。舊時閩南居民,清晨、夜晚常被悽婉頓挫的號哭聲驚醒,多半是喪家在"叫醒叫??"時所為。"子欲養而親不在",即景生情,哭聲十分悲切,時而還伴著生者的訴說。"捧飯"自大殮後到"做四十九日"或"做百日"後才結束,叫做"散飯"。之後。每逢七年級、十五都還要早晚敬茶飯,叫做"孝七年級、十五",直到居喪期滿。

  "捧飯"時間長,有的喪家不勝負擔,捧一段時間後便改用幹茶、白米奉祀,跪請死者"自己做",叫做"寄飯"。也有做"頭旬"後只在七年級、十五"捧飯"的。但是,一逢"做百日"、"對年"、"三年",前三日都要恢復捧飯,叫做"起飯"。

  "捧飯"是閩南喪禮中"事死如事生"精神最生動形象的體現。生者通過給死者泡茶做飯,靈前的慟哭和"叫醒叫??"、訴說,維繫著與死者的精神聯絡,抒發了心胸的壓抑,心情逐日平靜,心理漸漸恢復平衡。這就不難理解,有的喪家平時表現欠佳的媳婦,卻常常爭做孝飯和棒飯了。但是也有勉強而為之的,那時的哭聲就不那麼有感染力了。

  "做旬"也叫"做七"、"旬等",就是死者死後每七天一次的祭祖,有說根據死者套衫幾重而條几旬的,但是閩南普遍要做到"七旬",對高齡或地位顯赫的死者最多做到"十三旬"。"做旬"時,以一、三、五、七的單數旬為大旬,二、四、六為小旬,只作一般祭祀。大旬分別由於、女、孫女主祭。頭旬及七旬由子主祭,叫做"孝男旬";三句由出嫁女兒主祭,叫做"查某仔旬";五旬由已嫁孫女主祭,叫做"查某孫旬"。三、五旬,女婿及孫女婿都備辦豐盛的祭品來祭祖,或承擔當日的開銷。無主的旬祭由喪家自理。

  "旬祭"理應是每十天一祭,漢語中的"旬"字就解釋作十日,在這裡卻變成了七天。原來世俗認為"死人快過日",一句就縮短為七天,頭旬過後又縮為六天,做完七旬,用不到四十九日。

  "做旬"時,必備豐盛祭品祭拜,必燒大筐的金銀紙。富有人家多請僧侶或尼姑為死者誦經。祭祀過後,宴請親友,特別是幫助辦喪事出過大力的人。做最後一句即"尾旬"時,往往要燒紙"靈厝"給死者靈魂居住。"靈厝"還附有"厝契"即所有權證書,祭讀後焚化。靈厝大小質量不一,差的陡然四壁,傢俱簡陋;高階的有樓臺花園,各式傢俱,奴僕丫環,配備齊全,車馬轎、匾額都十分精美。

  "做旬"源於封建迷信。世俗相信佛經人生有六道輪轉之說,認為人在死後與再投生之際,有所謂"中陰身",呈童子形,尋求生緣。"中陰身"求生緣以七日為一期,若七日終,不得生緣,則續求七日,至第七個七日,終必投生一處。世俗又傳逢七家祀,請僧侶做佛事,能為死者修福,使其免遭地獄之苦,而投生為人類。

  因此"做旬"盛行。北方叫"七七"或"做七",我國南北朝時就有此俗,要做到百日。唐時盛行做到七旬。

  閩南的"做旬",普遍只是祭把。窮苦的人家"做旬",只能薄具祭品,聊表孝心則已。請僧侶誦經,為死者超度的,非富家不能。這似乎是個進步,實則不然。有錢人家不但大操大辦,往往還請僧道為死者"做功德"。

  "做功德"是死者子孫感激死者養育之恩而請僧道做的道場法事,民俗認為這樣做可以為死者贖生前罪孽,超越畜牲、餓鬼、地獄三惡道,而獲得昇天或投生人世。"做功德"多在"做旬"的三旬、五旬、尾旬,也有在做百日、做對年時作的。後來演變為過了這些日子,不論時間長短都可以追做。閩南是商埠,又是僑鄉,做生意、出洋謀生的人多,親亡多要奔喪,歸家後又以為父母"做功德"盡孝為榮耀;不能奔喪,或事業未成功囊中羞澀者,發達之後,無不衣錦還鄉,為父母做功德,補償早年未盡的心願。

  "做功德"之風隨著閩南的興盛而越來越盛。而巳要請僧道做,自己是做不來的。

  "做功德"在家中正廳做,也有在寺院做的。這種法事,耗費巨大,動輒數百、數千知時間長短不一,分三晝夜、二晝夜、半日一夜,最簡的也要一夜。

  "做功德"要以舊帶新,就是為死者本人做功德時,要同時超度先亡的長輩,有的同時超薦(度)數位、十數位前輩之靈,由他(們)帶引死者。

  "做功德"必須請糊紙店製作精美的紙紮"靈厝",焚化給死者居住。這種紙厝往往又比一般"尾旬"或除靈桌時焚化的紙厝形制大,而且更豪華富麗。"靈厝"多為閩南民居"大厝"式樣,也有樓房庭園式樣的。堂外有車、轎和人夫;厝內廳堂匾額高懸,死者紙像端坐堂上,也有僕役伺候。廳堂、臥室內,精緻點的,紙紮床櫃、桌椅、被褥、花架、字畫等擺設一應齊全,連窗格也有各種花樣。紙後內,各處都立有丫環奴僕,聽候主人使喚。"做功德"的紙盾,長一丈左右,高五六尺不等,做工精巧,惟妙惟肖,表現了當時人對人生理想的追求,也展示了閩南紙紮工藝的精湛。

  "做功德"必由僧侶或道士來做,這是他們的課業,自家做不來,也不能做。"做功德"要佈置神壇。神壇上方懸三寶佛像(請道士做,則懸三清佛像),左右兩邊懸十殿閻羅像和十八層地獄圖,"靈厝"置後壁,靈桌放在靈靨前,上供死者、帶薦者的牌位和祭品、香爐、桌頭用,或按照受薦者生前形象製成紙的魂身坐像,依次分坐在靈桌前左右排列的交椅上。魂身旁擺著一箱紙紮"庫錢箱",裡面疊滿成封的"紙錢"。喪家又多請糊紙店糊"二十四孝山"紙紮,置於廳內大門上。大門兩側飾以出嫁女兒獻贈的"金山銀山"。

  "做功德",由僧道數人或十數人誦經拜懺,有諸神、引魂、拜閻羅、拜藥王、洗口願、拜血盆、打桌頭城(破地獄)、牽樁、走放馬、勸願、普施等內容,由僧道根據死者情況及做功德時間長短自行增減。喪家子孫著喪服同堂伺候,並參加僧道的施法。做功德時,親戚多備性禮、金銀紙等來致敬。每逢人家"做功德",閒人圍觀聚集,其時,有錢人家經常請梨園、傀儡戲班唱戲,吸引觀眾。做功德的前期,和尚、道士繞靈桌誦經,死者親屬跟著轉,氣氛還稱嚴肅。後期的課業則不然,"打桌頭城"時,和尚在疊起的桌上表演各種雜技打鬥;"走赦馬"時,和尚成隊,急切跑動,隊形交錯變幻,如歡快舞蹈;"弄鈸"時,一對饒鈸拋上落下,旋轉,絕不落地,扣人心絃;"勸願"時,口唸四句,講故事,說世間無人不死,勸死者安心死去,俏皮話連篇,惹得圍觀者嘻笑不已。功德做畢,死者靈魂從地獄獲得解脫,眾人焚燒靈後、庫錢給死者用。僧道還常表演"目連救母"等孝子戲。

  "做功德"即是盡孝道的行事,宣洩了人們心中的未盡心願,歡樂的氣氛沖淡了濃濃的哀喪氣氛。

  閩南"做旬",一般都做到七旬,又稱"四十九日"。按迷信的說法,這時死者靈魂已找到投生處,所以這最後一旬的祭祀特別隆重。

  "做百日"即死者亡故第一百天的祭祀,與做"四十九日"一樣,是大的祭祀。"做百日"是閩南喪禮的一個重要標誌。閩南俗語說:"百日內不應酬,百日外無孝。"喪事期間的一些禁忌,至此大部分解除,喪家基本恢復正常生活。

  到了死者亡故週年正日,要"做對年",即逝世一週年的祭祀。亡故二週年正日也要祭祀,稱為"做三年"(按頭尾年算)。"做對年"和"做三年"時,有的喪家就此除服脫孝,完全恢復正常生活。至此,整個喪期就結束了。

  在"做對年"前的第一個正月九年級日,喪家要為死者置辦新床。新床是用竹、紙紮成精美

熱門搜尋
夢見剪頭髮 裴勇俊 夢到捏破雞蛋好不好 做夢我家宴請賓客來人都不給錢意味著什麼 鞋店 做夢別人拿火燒自己意味著什麼 夢見吃棗 解夢滿地都是蛆在爬好不好 做夢老公改簽名意味著什麼 勃起 夢見兩座墳前有條水溝是什麼意思 夢到房屋上掉蟲子掉在自己身上好不好 夢見男孩子尿尿是什麼意思 夢見給別洗頭是什麼意思 映字 做夢有人吃了有毒的東西死去意味著什麼 扮豬 夢到頭上濺血好不好 夢到男朋友跟他媽媽來我家吃飯好不好 解夢與美女交往好不好 夢到鬍子長到喉結好不好 夢到給母親上墳哭醒了好不好 火燒山野 夢到被情人的老婆追趕好不好 夢見買了個房子是什麼意思 夢見和朋友一起做飯是什麼意思 夢到夢裡被追趕好不好 夢到山石是玉石好不好 做夢燒材火很大意味著什麼 夢見蜘蛛定在臉上是什麼意思 哲學家 做夢老虎追著咬我和我姐意味著什麼 夢見吵架 夢到我要離婚好不好 做夢夢房門大開意味著什麼 夢見做湘菜是什麼意思 夢到帶著已故老人旅遊走丟了好不好 夢見男友同班女生和我說話是什麼意思 夢見與人搶垃圾是什麼意思 表示不同的命運 做夢被放炮轟意味著什麼 長雞眼 夢見沒有眼睛的死魚是什麼意思 夫姓 夢到餅乾裡出來鬼好不好 夢到被車刮壞了鞋好不好 做夢試穿紅鞋意味著什麼 夢見戴了多年的玉碎了是什麼意思